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能够加速重组各种生产要素,优化要素配置,提升要素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能够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孕育孵化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能够加速重构全球竞争格局,更新国际经贸规则和技术体系,体现全球竞争的技术制高点。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区域数字化发展布局,通过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城市竞争力。“十四五”时期,沈阳要实现“在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中作示范”的战略目标,就要强化数字赋能,推进数字沈阳建设,着力打造“数字沈阳、智造强市”。
紧抓核心产业,赋能产业升级 一是要结合沈阳在软件、机器人、材料等产业的传统优势,打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优势。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相关数字产业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底座”与根基,是核心基础产业。深耕关键基础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是我国产业基础再造的战略方向,更是沈阳数字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角力点。二是要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以产业数字化拉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数字化要因行施策、因企施策,提供专业咨询平台和数字化服务平台,提升企业数字化能力,避免过度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对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的挤出效应,切实提升产业数字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三是推进数字技术与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沈阳在工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领域拥有海量数据和应用场景优势,要挖掘这些宝贵的“矿产”,需要全方位的变革,即从制度创新到组织模式变革再到生产方式的变革,这些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高度协同,更需要经济社会相关部门的高度联动,才能以数字技术全方位深度赋能工业发展,提升工业的数字化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四是系统性推进数字技术与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技术的深度融合,建立融合度高、协调性好、综合性强的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的技术创新融合系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技术革新呈现出全业态、全领域的融合态势,这要求数字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不断融合发展,占领新技术的制高点。
优化政务服务,提高治理和监督效能 一是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首席数据官既是数字政府建设的联络员、协调员,也是业务专员,更是“业务+数据”的融合专员。因此,首席数据官制度有利于建立起跨部门、跨行业、跨专业的协同联动机制,有利于全市政务系统的数据共享、资源整合、协同推进,有利于打通整个系统的数据堵点和壁垒,提高数据共享、政务服务和治理、监督效能。首席数据官就像洒在全市各部门的“星星之火”,必将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燎”起数字政府高效治理与监督之“原”。二是打破数据“烟囱”,加强数据安全有序共享。建立统一的数字经济衡量指标、统一数据口径;梳理、合并、归类,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立数据资源目录、索引链接和责任清单;以公共数据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探索数据定向开放和使用试点,向特定企业或科研院所开放特定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使用,做好数据挖掘利用工作,提高政府治理和监督效能等。三是扎实推进《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条例》实施。保障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共享、使用,将数据转化为精细化和精准化治理能力、高效监管能力、全面感知预测调度能力等,提高政府智慧监督与治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四是在推进政务电子化基础上,加强以“价值判断”引导的制度创新体系建设。“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在一定程度实现了政务流程再造,提高了服务效率和企业群众满意度。要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更深入的治理模式探索,模拟各项政策制度的执行效果,不断探索以满足企业和群众切实需求为“价值判断”的制度体系创新,为数字沈阳建设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数字赋能生活,推进普惠应用 一是聚焦重点公共服务领域,推进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加快医院、学校、交通、就业等与群众密切相关领域的数字化应用,提供高水平公共服务与群众体验,提高共享度和幸福感。比如,用数字技术赋能政策实施,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合作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的“允许家庭成员共济”使用,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加快该政策或其他政策落地实施等。还可以推进医保全国异地直接结算、跨省其他政务通办等。二是以数字化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度,提升沈阳对人才的城市吸引力。市政公共设施、建筑物等智能化改造、科技感提升、体验感增强会提升市民的获得感,践行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于人;用数字技术保障城市建设的绿色化和创新性,践行低碳环保发展理念,实现服务、管理、应急等能力的全方位提升;打造城市大脑,探索数字孪生,以数字技术为不确定性事件提供确定性安全发展保障;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建设农村新型基础设施,用数字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打造农业品牌、打开农业发展“云通道”,探索土地、农作物、牲畜的远程“云领养”等农业模式创新,尝试农业技术专家“云指导”等各种“云服务”,补齐农村农业发展的技术、人才与创新短板,推进城乡共建共享的“云共振”。三是探索各种生活场景数字化应用,推进居家生活、购物消费等场景数字化升级,打造智慧共享数字生活。3D投影交通信号灯提升交通安全性、体验感;智慧社区提升居家养老舒适度和科学性,智慧旅游实现足不出户“云”游四方,智慧车库整合资源、实现车库共享,智慧家居提升居住舒适度和安全性等。
推进数字经济、数字城市和数字社会建设,着力打造“数字沈阳、智造强市”,就是要以数字经济为动力带动数字城市和数字社会建设,营造数字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因此,“数字沈阳、智造强市”一定要着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能脱离沈阳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实际,而是要秉着“扬长避短”、“扬长克短”的原则,围绕沈阳产业优势和发展基础来布局数字经济。首先,要扎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入周期长、风险高、回收慢。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产业数字化周期短、风险低、回收快。在数字产业化领域,涉及信息通信技术长期工艺深耕、技术迭代,周期漫长,而且成功是小概率事件、风险较高,正因如此,资金的回收遥遥无期。而在产业数字化领域,尤其是在生活性服务业领域,数字化可以平铺式快速推进,周期短、资金风险低、回流快。因此,很多地区更喜欢热热闹闹地推进产业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的数字化,一幅皆大欢喜的场面。但是,能够联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夯实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根基的信息通信业才是根,只有“根”扎得深,数字之“树”才能繁茂。其次,要珍视原有产业哪怕是传统产业的基础。不融合实体经济的数字经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沈阳数字经济发展要融合的实体经济大部分都属于传统产业,要珍视,不能舍弃。所有的传统产业都是当时的新兴产业,现在的新兴产业也要根植于原有产业基础,只有加强迭代,融合发展才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也才能为数字经济培育深厚的“产业土壤”。
振兴新突破,数字当先锋。制造为基,智能为翼,深夯沈阳产业基础,扎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充分挖掘数字产业化数据资源优势和产业数字化场景资源优势,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强化数字赋能,推进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数字沈阳、智造强市”。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