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首页 优化营商环境 信用建设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栏目列表
市政协委员提案
市政协委员提案
市政协第十六届四次会议《关于在产业效率视角下推进沈阳市产业牵动点快速发展的提案》(第191号)的答复
信息来源: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5-04-07

民盟沈阳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在产业效率视角下推进沈阳市产业牵动点快速发展的提案》收悉,市工信局高度重视,会同市科技局、人社局等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第一部分  我市产业发展现状

多年来,沈阳市持续加大工业稳增长工作力度,积极应对工业下行压力,落实基点管理,加快政策兑现,确保工业稳定增长。沈阳在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中晋位第23名(工信部智库赛迪顾问研究报告),大东区、铁西区蝉联“全国工业百强区”,工业母机、航空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浑南软件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沈北低空经济装备制造、苏家屯先进金属复合材料集群成为省中小企业特色集群。规模以上工业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工业经济规模稳定增长。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87户,较2023年末净增81户。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5%、增加值同比增长1.8%,连续十个季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24年,沈阳市航空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等增加值分别增长31.9%、19.7%、16.9%、14.8%,增长速度远高于汽车及零部件(0.1%)、农产品深加工(1.8%)等传统行业。三是重点地区工业增加值快速增长。2024年,沈阳市13个区、县(市)工业增加值除法库县、大东区同比下降外,其他区县均保持增长态势。其中,铁西区(13.1%)、浑南区(12.8%)、沈北新区(11.4%)保持两位数增长。

第二部分  对委员所提意见建议的答复

一、巩固优势产业的高效生产运营状态,为产业效率较高的沈阳市优势产业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加快这些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大科研投入保证处于本行业技术进步的领先位置,推进生产要素向这些行业倾斜流动。

沈阳市持续推进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产业效率较高的沈阳市优势产业倾斜流动。一是构建协同育人联盟。积极构建“政校企·园”联盟,涵盖131家单位,形成了政府、企业、学校、园区协同育人的新模式。通过实施《沈阳市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及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加大了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力度,企业新型学徒备案培训覆盖3900余人。二是实施“兴沈英才计划”。紧跟市场需求,发布政府补贴性培训目录,对急需紧缺职业提高20%补贴,形成“阶梯式”培养模式。同时,实施“兴沈英才计划”,推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累计引进高技能人才50余名,发放高技能人才补贴32.46万元。每年评选出10名兴沈大工匠,并给予每人10万元资金支持。三是创新人才发展的“绿色通道”。探索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路径,出台相关政策,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能评价机会。全面启动推行“新八级工”制度。职业技能等级由五级增加至八级,打破高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四是构建“产教融合”体系。构建“产教融合”体系,深化校企合作,通过“订单班”培养等方式实现共赢,并对开展“双元制”合作项目成绩突出的企业给予50-100万元奖励。组建“沈阳市技能大师讲师团”,走进高校和职业院校宣讲工匠精神,提升技能人才社会影响力。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着力完善政策体系、创新培训方式、加大引育力度、强化服务保障,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为加快推进沈阳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一是深入实施“技能提升”行动。按照人社部和省人社厅的部署要求,深入实施“技能提升”行动,从提高劳动者素质入手,紧盯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全方位做好技能提升工作。特别是针对康养领域、冰雪产业集群等特色产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技能人才保障。二是加强技工教育和校企合作。加大对技工院校的投入力度,依托技工院校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同时,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辽宁技工教育联盟作用,提升技工教育办学水平。三是强化以赛促训。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工作,通过大赛选拔和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人才。同时,注重大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

二、对产业效率较低的行业应依法依规淘汰过剩产能、化解落后产能。

2024年,我们按照《辽宁省工信厅关于做好2024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要求,完成《沈阳市2024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总结》,经各区、县(市)工信部门认真排查,均反馈未发现相关落后产能情况,实现零报告。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工信厅2025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开展我市2025年度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三、促进先进制造业与世界领先技术接轨,促进沈阳市科研平台与国内国际科研团队的合作交流,提高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水平。

推动辽宁辽河实验室与国内国际科研团队合作交流。辽宁辽河实验室利用主持论证“智能制造系统和机器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契机,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组织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新松机器人、埃夫特机器人、新松机器人、和利时、汇川技术、宝钢集团、中车集团、中国船舶集团、京东方集团等国内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及重点企业,召开数十场现场调研和技术研讨会议,提升了实验室在行业内的学术影响力。2024年,实验室主办了3场学术会议,包括:2024年5月31日,在北京主办工业自动化安全大会(IASSC 2024);2024年6月28日,在沈阳主办辽宁省工业互联网与工业软件重点实验室群成立大会;2024年9月25日,在上海主办工业智能边缘计算2024年会。同时,实验室在辽宁省企业大会、辽宁省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中心(沈阳)、浑南科技城创新成果展等重要展会活动上设置成果宣传展台,对实验室云-边-端控制系统、水导激光加工设备、高运动能力人形机器人进行了宣传。

四、巩固和扩大医药制造业的产业效率优势,培育壮大医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促进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产能升级改造,减少产业能耗,加快钢铁产业现代化步伐,适当收缩产业规模。对于沈阳市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的产业效率提升,应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淘汰过剩产能、注重石化产业链条上盈利产业环节的技术创新,不断调整石化产业细分行业的内部结构,加强石化产业细分行业的现代化建设。

沈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部署要求,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对标辽宁省22个重点产业集群,以全市老原新“5+4+7+5”21条产业链为基础,加快建设10个重点产业集群。2024年,10个重点产业集群规模总量达到10374亿,同比增长7.85%,千亿级产业集群达到5个。新兴产业快速增长,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6个产业集群连续12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集成电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3个集群增速超过45%。2025年,沈阳市将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集群发展水平。2025年,力争千亿级产业集群达到6个,10个重点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1万亿元。

(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2025年,集群产值达到2600亿元。一是稳住汽车产业基本盘。实时研判市场动态,促进华晨宝马增加排产,稳住沈阳作为宝马集团最重要的生产基地的地位。支持沈阳汽车加快落地“1+2+N”业务布局,促进金杯品牌新产品打入市场。二是突出项目支撑。加力推进“四个一批”,重点推动宝马大东生产基地升级改造项目加速建设,支持宝马全新动力电池、华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项目加速投产。三是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以大东智能网联商用区为先导,以场景应用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分阶段推进宝马厂区智慧物流、无人接驳、无人清扫、智慧公交等应用场景。四是布局甲醇汽车产业生态。紧抓吉利在绿色低碳、甲醇汽车推广应用的先发优势,推动沈阳成为其重要的目标市场和投资区域,支持康平氢氨醇产业园建设,布局甲醇汽车产业生态链。

(二)高端装备(含机器人)产业集群

2025年,集群规模达到1400亿元。一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永道集团在沈建设环保产业基地;推进马卡智工航空航天数控机床智慧工厂项目等75个续建项目加快建设;力争特变沈变康佳互感器数字化工厂等30个以上项目实现竣工投产。二是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品高端化。全年支持15个以上首台套产品实现市场应用,滚动推进60项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三是加强企业培育。梳理产业链需求,精准组织各类对接活动,打通供需壁垒,增强集群内生动力。支持通用沈机等企业争取国家“07专项”等政策支持,抢占国产化替代市场。四是培育和发展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加强技术创新突破。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单位,加强智能服务机器人前沿和共性技术研发,突破驱动部件、感知模块、控制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视触觉传感灵巧手等关键部件突破。深化与华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组建沈阳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重塑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

(三)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2025年,集群规模达到1200亿元。一是谋划培育大飞机战略备份基地。研究编制民用大飞机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提升总装集成及供应链配套制造能力,培育生产配套服务体系。二是加快夯实“双核一基地”产业基础。持续推进沈飞航空配套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民机、燃机配套产业园建设及航空动力产业园提产增效,提升通航机场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加快先进型号无人机批量生产。三是围绕龙头企业做强军机产业。发挥军机龙头企业牵引带动作用,加强央地合作,培育打造战略供应商。四是推进民机和燃机产业规模化发展。支持民机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构建国产燃机全产业链基地。五是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产业。加快推进无人机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协同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及应用场景建设。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2025年,集群规模达到1500亿元。一是深入实施重点项目“四个一批”专项行动。继续围绕工业软件、开源软件、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器和智能终端等领域谋划储备项目,加快推进美行科技“自动驾驶高精度地图”、沈阳仪表院总部等重点项目和沈阳数字经济产业园、北方网络安全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二是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以“楼宇经济+人才”模式,依托产业园区,开展常态化招商活动,积极引进国内软件百强企业、智能传感器和智能终端企业落户我市。三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我市获评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等有利契机,重点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服务提供商。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全市智能算力规模达到1000PFlops,形成1-2个高质量数据集,大模型数量达到15个。

(五)食品产业集群

2025年,集群规模达到1200亿元。一是抓项目“谋立推建”。谋划储备新民市中央厨房项目等5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71.4亿元;招引签约中农储东北亚国际农博城等项目9个,计划总投资67.1亿元;开工建设昊明总部基地等项目55个,总投资244亿元,今年计划投资25.5亿元;竣工投产燕京啤酒20万吨产能扩建等32个项目,年预计新增产值42.6亿元。加快推进苏家屯食品科技产业园、昊明食品东北总部基地、新民酸菜产业园、建设沈北新区预制菜生产基地。推进禾丰食品、昊明禽业、沈粮集团等头部企业完善在沈全产业链布局。二是抓梯度培育。以产值规模增长潜力大的规上食品企业为重点,实施动态管理、分类推进、重点突破,开展“小升规”“专精特新”、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力争全年培育“小升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20户以上。

(六)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集群

2025年,集群规模达到1025亿元。一是聚焦生物药、改良型化学药、中药以及高端医疗装备发展关键技术和突出技术问题,以三生制药、东软医疗等头部企业为创新主体,依托医科大学、药科大学、中医药大学等学科优势,以及医大一院、盛京医院等医疗资源,全力开展有组织、有目标的科研攻关,推动我市重大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应用。二是探索建立市场导向的对接机制,鼓励头部企业“发榜”“发单”、本地高校院所、中小企业、医疗机构“揭榜”“接单”,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三是健全公共服务模式,鼓励智维精准、国科光明、大象营养等企业建设医疗器械、医用食品等领域CDMO、CRO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打通研发、临床、审批、销售各环节,在医用食品、二类医疗器械、医美产品等领域快速实现产值。

(七)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2025年,集群规模达到200亿元。一是全力以赴抓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拓荆科技半导体先进薄膜设备产业化基地项目等一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推进辽宁汉京半导体产业基地等续建项目竣工投产。二是创建沈阳前沿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拓荆公司为龙头,依托我市集成电路装备基础和优势,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等创新资源,打造集技术升级、中试平台、产教融合的创新平台。三是持续推进产业补链强链。发挥拓荆科技、芯源微、新松等头部企业牵引优势,积极招引爱利彼半导体设备(中国)有限公司等4个重点配套企业,提升产业配套率。四是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完成浑南区“北方芯谷”前期工作,推动天科合达项目2025年4月实现开工建设。

(八)新能源产业集群

2025年,集群规模达到220亿元。一是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开发项目建设,新增并网容量超60万千瓦;加快微控新能源、远景能源、宿迁时代储能、上海融合元储、恒久安泰等12个储能装备制造项目建设,一批项目力争当年投产;5个新型储能试点示范电站项目力争年底前建成投入运营;加快新民中晴新型高效光伏组件及Topcon电池智能制造等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年底前完成总投资50%以上。二是增强集群发展动力。拟谋划储备特变电工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产业基地、辽宁氢时代PEM电解槽、新能源在线制氢加氢一体站等52个新能源重点项目,总投资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谋划沈阳(康平)生物化工产业园、于洪绿电产业园等4个,进一步提升新能源产业集群规模。

(九)新材料产业集群

2025年,集群规模达到737亿元。一是提高产业创新水平。坚持创新驱动,完善创新链条,贯通产学研用,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衔接,打造创新生态。新增各级创新平台10家,全面落实市政府与中科院金属所合作协议,高质量布局新材料领域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深度融合。二是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围绕“提质升级先进基础材料”“培育壮大关键战略材料”“前瞻布局未来前沿材料”三个方向,构建“355”先进材料产业体系,并带动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三是强化项目支撑。重点谋划推进总投资278亿元的82个项目建设,重点推动长信新材料碳化硅粉体制造、沈阳化工糊树脂装置产业升级、晶源半导体公司金刚石晶圆片半导体核心材料生产基地等项目实施。四是推动园区建设。推动皇姑区“辽宁功能新材料科创示范园”、康平县“沈阳生物化工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加快建成,招引入驻一批优势企业。

(十)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2025年,集群规模达到400亿元。一是深入挖潜扩面。按照《沈阳市节能环保产业目录》,全面厘清节能7大类31中类215个小类市场主体和经营情况,建立市场主体数据库,绘制节能环保产业地图。二是加大企业培育帮扶。支持新基发展、宋氏集团、中城集团等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向链主型龙头企业迈进;招引行业领军企业在我市投资氢能装备制造、生物化工产业等新质生产力项目;推动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广东省永道生态集团等央企、大型民企在我市设立区域子公司或投资建厂。三是强化项目“谋立推建”。结合国家“双碳”战略和“两新”政策,依托我市产业生态和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建强补延”。2025年产业项目已累计谋划储备87个,总投资1821亿元。

感谢贵单位对推进沈阳市产业牵动点快速发展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5年4月3日

(联系人:程芳溢  联系电话:18810865583)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