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借鉴“沈阳机床”数字化转型经验 推动我市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收到您的提案后,我局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调研,对您所提建议积极汲取的同时,认真开展了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为加快推进我市工业制造业发展,促进我市制造业水平逐步向中高端迈进,推动我市工业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实现“沈阳制造”向“沈阳智造”的转变,借鉴“沈阳机床”数字化转型经验,推进智能升级项目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着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推动我市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一、对委员所提意见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充分发挥我市制造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是沈阳智造强市的基础和核心”建议的答复。一是推进智能升级项目建设,培育我市智能升级示范标杆项目。2019年以来,我们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聚焦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5大类别,多维度开展项目征集,构建我市智能升级示范项目动态培育库。2021年分行业、分区域推动项目110余个。截至目前,推进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线项目超过350个,累计支持行业示范项目48个,其中智能工厂16个,数字化车间32个,支持资金达2.3亿元。围绕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重点产业,聚焦离散型、流程型两种制造模式,区分不同规模,总结、归纳和梳理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典型示范案例,全年梳理典型案例20个,争取国家专项资金540万元,推荐申报省级示范项目超过160个,三一重装“灯塔工厂”等40个项目列为省级重点。
二是主动提供项目服务,切实当好“店小二”。2021年召开全市政策解读与培训对接交流会,为70余户企业详解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技术要点、专业技术与财务评审流程标准;主动推进专业技术服务,通过点对点走访区域性集中走访等方式,为超过50户企业提供专家义诊,助力项目企业解决项目建设痛点、难点。
三是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开展沿产业链配套工程。为提高龙头企业产品配套水平,2021年6月,以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行业龙头企业新松公司配套采购链为核心,组织召开装备制造业企业产品配套对接会,共同打造沈阳经济区产品配套交流平台,我市及抚顺、本溪、阜新、鞍山的30户企业参会并开展了业务洽谈。同时,推动通用机器人行星减速机生产基地项目等配套建设,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洁净间施工,正在进行设备购置安装。
四是培育一批我市品牌智能制造产品。推进新松智能型工业机器人系列化产品研制,开发智能控制器。2021年新松发动机装配线成功交付长城汽车泰国工厂,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输送线应用于康师傅西安工厂,移动机器人批量入驻一汽解放J7整车智能工厂。新松研发的一体化控制器产品可在单工作站中实现对机床、机器人及PLC的集中式控制,已经在2021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中正式向市场推出。目前,沈阳与北京、上海形成了全国IC装备产业三大重点地区,先后培育出芯源微电子、富创精密、拓荆科技等一批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的重点企业,一些产品和项目荣获全国“IC创新奖”、入选工信部年度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项目名单等。鼓励企业面向世界“研、产、销”,沈阳市在大健康、智能网联车、数字医疗、智能营销等领域全面发力;美行科技车载导航引擎和移动互联网位置服务占国内市场近40%,稳居亚洲第一;东软医疗研制的国内首台CT打破国外垄断,销售到全球110多个国家9000多家医院,覆盖绝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二)关于“以系统思维、互联网思维不断搭建和完善我市制造业数字生态、数字沈阳、智造强市”建议的答复。一是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我市拥有沈阳自动化所中科云翼工业互联网平台、紫光中德输配电平台、麦克奥迪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安新云控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其中,国家级平台4个,省级平台17个,涵盖企业级、专业级、行业级以及跨行业跨领域四个平台方向,数量居全省第一。平台涉及能源、输配电、食品、网络防护、数字化培训等多个方面,围绕生产制造、设备运维及现场服务等工业场景,助力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服务省内企业500余户,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沈阳机床自主研发的iSESOL云平台和i5OS工业操作系统平台已在全国签约建设19个5D智造谷,iSesol云平台接入i5智能机床1.3万台;沈鼓云智慧服务平台已接入大型机组2000台、机泵4000台,可为用户降低运维成本30%,提升运维效率45%。北方重工集团开发云智能服务专家管理系统平台,实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的远程运维,通过设备的数据采集、故障诊断及大数据分析达到设备的家庭医生式的管理。
二是鼓励企业上云用云。落实《沈阳市引导企业上云实施方案》,2018-2021年全市累计政策支持上云企业631户,市区两级共拨付上云补贴资金3亿元,每年带动全市1000余户企业上云。上云企业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有力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
三是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全市目前已有禾丰食品、辽宁联通、华盾安全、辽宁金链、国电和风5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获批建设,数量全省第一,其中已有4个节点成功与国家顶级节点连接。
四是建立“1+2+5”工作推进机制,确定“5+3+7+5”产业体系,绘制重点产业链和区域分布图谱,围绕“老原新”产业链,实施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制定了《沈阳市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年)(1.0版)》、《沈阳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总体方案》。确定市区两级“链主”企业名单。组织召开“老原新”产业对接会30余场,组织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等集成电路装备企业与沈阳鼓风机集团等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召开产品配套对接会,以重点企业配套需求为主,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成产业配套与合作。
五是鼓励龙头企业构建数字化分享平台。三一重装公司的基于物联网企业协同控制中心,以物联网、信息化手段升级企业协同控制中心,全面应用AI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及5G等新兴技术,智能化调度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各项生产经营要素,提升煤炭装备产品品质、缩短研发周期,提升作业效率,配合企业智能“灯塔工厂”建设,建成智能化控制中心。
六是充分利用多种投资模式,支持智能制造发展。通过无抵押担保和减免担保费的方式,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扎实开展银企对接助企融资,与驻沈12家银行、8家担保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关系,与盛京银行等4家银行签订《深化政银合作助力小微企业融资业务合作协议》,与邮储银行、农商银行、中小保、科技担保4家金融机构签订“稳企贷”合作协议,推送融资需求信息420条,组织对接会11场,服务企业660户,帮助企业融资5.55亿元。
七是推动数字经济立法,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加强数据要素市场环境建设。为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营造数字经济发展良好氛围,我市起草形成《沈阳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草案)》,重点对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安全保护、数字技术创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目前,该条例已通过市人大一审,计划2022年正式颁布。同时,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工作体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改造过程中的数据安全保护。
(三)关于“建立健全我市制造业智能化的政策体系, 良好政策体系是我市制造业智能化的保障和驱动力”建议的答复。一是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为加快推进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数字化生产线项目建设,制定印发《沈阳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沈阳市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实施细则(2021-2023年)》,促进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二是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与评估对标。按照省工信厅《关于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对标引导工作和推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的通知》要求,常态化推进全市两化融合评估贯标,2021年有191家实施两化融合水平自评估,2家企业获评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全市累计获评国家、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数量突破45户。
三是创新实施数字化调研评估。根据所属行业、企业规模和个性化需求的不同,组建专家团队,搭建评估系统平台,以规上企业较多的铁西区、浑南区为年度工作重点,成立专题调研组,搭配工联院专家,入企开展特色性、针对性评估,逐步引导企业摸清现状,挖掘痛点、堵点。截至目前,已完成铁西区全部371户规上企业的入企评估调研工作,制定数字化水平评估报告。
四是聚焦需求,打造我市数字化转型应用示范场景。我市创新设计“9(大类)+61(小类)”场景需求架构,征集、发布场景需求清单,吸引供需精准对接。落实“1(市级统筹)+N(地区实施)”联动机制,通过会议座谈、诊断服务等形式,探索搭建供需对接服务平台,整合和激活资源要素。2021年全市组织举办、参加指导各类场景对接会议42次,吸引1900余户企业、专业服务资源参加,面向全省、全市发布场景清单2期,覆盖492户次企业的2378个实际需求,达成合作项目累计超过120个。成功推荐我市航天三菱、东北制药、新松公司等15个市级智能升级示范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经验纳入全省典型案例集。
五是培育一批高水平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我市组织征集在沈从事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信息网络、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领域的解决方案供应商企业,在沈阳市工业应用场景与数字技术解决方案对接会期间对外发布了《沈阳市数字技术解决方案服务商能力清单》,共80家。同时,多次组织企业、服务商参与省工信厅召开的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交流会,促进企业与服务商充分对接。
二、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工作主要是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进智能升级项目建设,开展两化融合及数字化水平评估,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应用场景。聚焦企业需求,多形式举办供需交流活动,深入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实地开展专家义诊,突出示范引领,提升我市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水平。
感谢您对我市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6月28日
(联系人:李志国 联系电话:81535356)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