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沈阳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强机器人行业场景推广应用,加快我市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的提案》收悉。感谢你们对我市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收到你们的提案后,我局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调研,对你们所提建议积极汲取的同时,认真开展了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为推动我市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我市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着力加强“机器换人”,推动应用规模化,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产品优质化,加强补链拓链,推动链条完善化,加强育才引才,推动人才专业化,不断促进机器人行业场景推广应用,加快我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一、对委员所提意见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着力加强“机器换人”,推动应用规模化”建议的答复。一是加快“机器换人”,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场景应用。我市机器人企业在电子、医药、汽车及零部件、航空、军工及基础装备等领域已形成成熟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并开展应用推广。其中沈阳新松公司为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理事长单位,形成了中兴通讯电视机顶盒数字化工厂、沈阳华晨汽车有限公司白车身焊装生产线、河北恒益医药有限公司医药流通智能仓储及分拣配送系统数字化车间等典型应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形成了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碎石机的远程监控与运维智能工厂、上海一汽大众公司换挡器数字化车间、沈阳724合作完成武器弹药数字化装配线等典型应用。
二是拓展服务机器人场景应用。推进新松公司研发拟人化情感陪护机器人,通过使用音视频传感器、5G等技术,结合云端的多模态情绪与行为状态识别系统,开发适合居家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的智能服务机器人产品。推进吕尚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巡逻(检)机器人、消杀机器人等,应用于机场等场所。
三是支持企业开展信息化、智能化升级。依托龙头企业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重点推进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灯塔工厂项目,利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及机器人技术,投资引进下料成型、焊接、涂装、装配等自动化生产线,优化生产整体布局,集成MOM、WMS、AGV调度系统、各产线生产控制系统等,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人智慧工厂,预计年底前项目完成关键设备及生产线安装调试。
四是推动5G、工业互联网与机器人融合应用。实施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工程,组织推荐“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6个、示范工厂项目25个,5G技术已应用到巡检机器人、自动清洁机器人等项目中。
五是加大相关政策支持。我市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各级首台套项目重点支持对象。2021年推荐新松机器人公司4个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项目争取国补资金239万元;推荐新松、众拓、吕尚3家企业5种产品认定为2021年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1个项目通过2021年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费补贴项目评审,争取省补资金878.8万元。新松机器人公司1个项目申报通过沈阳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应用补助项目评审,预计获补500万元。
(二)关于“着力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产品优质化”建议的答复。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在并购方面,我市积极支持机器人龙头企业开展跨国并购,不断提升我市机器人产业技术水平。2018年我市产投集团出资1.9亿元与新松机器人组建新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60%,成功并购韩国新盛公司。目前并购公司发展良好。
二是用好行业展会平台。组织企业参加行业交流活动,2021年我市组织新松等相关企业参加了上海第25届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第五届(天津)世界智能大会、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等知名展会,不断扩大沈阳机器人产业知名度。
三是加强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我市积极支持机器人企业主导和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新松公司是中国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组长单位,主导或参与制定了《机器人力控国家标准》、《工业机器人柔性控制通用技术要求》、《机器人通信总线协议》等30余项国家标准。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作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摇篮,主导和参与起草了《数字化车间通用技术要求》、《服务机器人性能测试方法》等80余项国家标准。2021年4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复同意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机器人),标志着我市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四是探索创新装备制造融资租赁模式。引导和支持沈阳大型骨干装备制造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重点依托沈阳机床集团优尼斯公司发挥融资租赁价值杠杆作用,尝试开展“共享机床”分时租赁业务。
(三)关于“着力加强补链拓链,推动链条完善化”建议的答复。一是提高本地配套水平,开展配套对接。去年6月,以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行业龙头企业新松公司配套采购链为核心,组织召开装备制造业企业产品配套对接会,并协同沈阳经济区工信部门吸引沈阳经济区企业参会,共同打造沈阳经济区产品配套交流平台,我市及抚顺、本溪、阜新、鞍山的30户企业参会并开展了业务洽谈。同时我们还积极推动通用机器人行星减速机生产基地项目等配套建设,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洁净间施工,正在进行设备购置安装。
二是破解“卡脖子”关键技术。我市积极聚焦感知、决策、控制等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实施市科学计划攻关项目。2016年至2021年,累计支持项目近40项,支持资金近5000万元。在感知技术方面,攻克了机器人智能感知技术、外骨骼机器人人机交互技术及步态规划技术,实现了工业机器人高精度、实时性、高性能的自主导航与避障;决策技术方面,攻克了机器人智能感知与人机交互多模态行为决策技术,实现了新一代机器人的协同、安全作业;控制技术方面,攻克了主动柔顺与协调控制技术、高精度自主导航技术、自主编程技术实现了机器人对环境、任务适应性及操作精度的决定能力。
三是开展重大产品研制,推动新产品研发。新松公司开发研制的人机协作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医疗健康机器人产品,洁净(真空)机器人等创新产品,智能机器人控制器等关键部件,大量替代进口,出口国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技术水平国际先进。目前新松公司已具备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等六种标志性工业机器人产品和医疗配送机器人生产能力,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已经在深空、深海、深地等特种机器人核心技术上实现了突破,研制出“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水下直升机”、卫星太阳电池阵结构与机构产品,支撑了我国发展战略需求。术驰公司正在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合作开发手术机器人,目前相关验证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四是提高系统集成水平。沈阳新松公司已形成以自主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领先产品及工业4.0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同时正在以工业软件为核心构建工业软件&控制平台,使用户可以按照需求进行二次开发或系统集成,不仅增强系统稳定性、缩短工程开发周期、降低开发和维护难度,而且能够提高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水平和工业装备性能。
(四)关于“着力加强育才引才,推动人才专业化”建
议的答复。一是抓好本地人才培养。我市发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教育品牌优势,凝聚我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探索创新多元培养模式。2018年,推动中国科学院与沈阳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中国科学院沈阳科教融合基地(机器人学院)框架协议》,2019年启动学院建设,目前,已完成3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累计招收硕士生264人、博士生144人;2015年东北大学成立了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与新松公司联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已培养专业人才330人。
二是制定人才新政3.0版配套细则,加大引智力度。2016年,新松公司全资收购德国陶特洛夫职业培训学院,将德国双元制先进教育理念及办学经验引入我国,已培养机器人应用人才近千人。
三是推动校企合作模式,开展职业培训。我市积极支持新松与辽宁科技学院等教育机构合作,通过共育、共管、共享、共担加快提升机器人专业人才建设水平。
二、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工作主要是贯彻落实“三篇大文章”,改造升级“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提高龙头企业数字资源应用水平,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新松智能型工业机器人系列化产品研制项目。支持沈阳自动化所开展机器人前沿技术探索,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积极争取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省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等政策向沈阳机器人企业倾斜。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组织企业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促进企业协同发展,组织产业链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对接会。
感谢你们对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4月27日
(联系人:李志国 联系电话:81535356)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