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首页 优化营商环境 信用建设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栏目列表
市政协委员提案
市政协委员提案
市政协第十五届四次会议《关于构建工业互联网新型就业体系的提案》(第322号)的答复
信息来源: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1-05-26

邢仕达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构建工业互联网新型就业体系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工业互联网作为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石,其发展正在步入关键期、窗口期、机遇期。为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部署,工信部印发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其中,针对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缺乏、培养规模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推动人才选拔评价、强化专业人才培养等实施路径。沈阳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统筹实施人才引进、培育、创新激励和服务保障计划。近年来,沈阳市先后出台了“盛京人才战略”“人才新政24条” 和“新9条”等一系列人才新政,在奖励补助、创业支持、人才安居等方面出台了众多优惠政策,不断强化保障服务举措、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特别是在促进新业态经济发展上,2020年4月印发了《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优化新业态灵活用工劳动关系服务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新业态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广大从业人员和新业态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创业和创新发展空间。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我市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优势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技术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特别是2019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在沈阳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掀起了沈阳市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热潮,成功引发工业互联网领域各行业企业及专业人才的广泛关注。今年,为落实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数字沈阳 智造沈阳”建设,我们又编制完成了《沈阳市改造升级“老字号”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年)、《沈阳市软件产业发展提升方案(2021-2023年)》、《沈阳市工业互联网建设方案(2021-2023年)》、《沈阳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年)》,近日将正式印发。其中,明确了要健全工业互联网及相关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形成产业与人才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根据您的意见建议,我们将围绕改进人才管理体制、开展就业监测、构建智力资源池、强化就业岗位保障等方面,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创新,促进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加强工业互联网新型就业体系建设。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改进人才管理体制,强化人才评价与激励

一是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融合沈阳盛京人才战略,进一步完善由人社局、工信局、工会、工商联、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推进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高端人才培养的协同合作机制。始终把人才作为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需求开展人才交流活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大力吸引和集聚工业互联网相关领域人才,实现人才驱动创新发展。二是推进人才评价与激励。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三是依托我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资源优势,联合华为、中兴、移动、联通等企业开展实训课程安排,围绕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加大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培养。四是通过每年10月18日在沈阳举办的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邀请院士、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沈作主旨报告,积极开展本地企业与院士、专家对话活动。依托东北大学柴天佑院士、闻邦椿院士等院士团队,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建设,引育一批高层次人才在沈发展。

二、做好就业监测,促进企业人才有效对接

一是完善劳动用工网上备案平台。利用“辽宁人社公共服务平台”中“劳动关系”业务模块对全市劳动用工进行备案,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掌握工业互联网等相关领域人才信息,便于企业与人才资源供需对接。二是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向在沈工业互联网领域相关单位征集所需人才专业和岗位的需求,根据各单位用人需求情况,与全国人才集中的热点地区“双一流”高校进行对接,分期分批在不同地区开展人才招聘、引进工作。此外,开展“博士沈阳行”活动。邀请国内“双一流”高校的博士来沈,与我市工业互联网领域相关单位交流对接,吸引高端人才来沈落户。三是依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在沈阳落地的分支机构,打造工业互联网高层次人才集聚区。2020年10月,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在我市正式揭牌落地。重点依托工联院辽宁分院辽宁分中心实施“十百千人才集聚工程”,形成以院士、国家计划专家领衔的十人以上核心领军人才集聚,以正高级职称人才为主体的百人级规模高端人才集聚,以具有丰富从业经验人员为主体的千人级规模骨干人才集聚,有力支撑辽宁省积极打造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院士工作站、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创新平台、协同创新中心、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等,推动沈阳市承担更多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国家级研发、产业化及应用推广类重大工程和项目。

三、构建人才资源池、强化人才实训与产教融合

一是强化人才实训与产教融合。近年来,华为、紫光、科大讯飞等互联网优秀企业先后落户我市,与沈阳合作共同推进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加快发展。华为公司落地实训营,并联合我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打造VR产业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紫光、科大讯飞也分别计划在沈设立数字中德-紫光云创新中心和人工智能实训基地,推动我市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培养。二是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领域大讲堂活动。邀请信通院、工联院等部门专家以及华为、紫光、东软、禾丰牧业等外埠、本地的企业专家为我市工业互联网领域相关企业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网络标识解析、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安全等专项培训和交流活动。积极推进我市华为云、紫光云、用友云、金蝶云、格微云等云服务商为我市企业上云用云提供服务,宣传推广鸿宇科技、安新自动化等一批在工信部获得试点示范称号的企业作主旨分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模式。三是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技术人才,引导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培养方案等建设。推动北软学院建立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基地,鼓励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自动化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加快培养工业互联网应用、安全需求分析和体系设计、安全态势分析以及战略法规制定方面的人才。支持东北大学联合紫光中德共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该项目已成功中标2020年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总投资1亿元,争取到国拨资金1635万元,计划2021年底建设完成。鼓励企业通过应用体验、应用宣贯与培训等,开拓创新应用探索实践的新空间,努力形成技术研究和产业应用互促互进的良好局面,打造政策洼地、前沿技术高地、优势资源汇聚地。

四、强化就业岗位保障,完善政策和资金支持

持续推进人才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实施“高精尖优才集聚工程”、“中青年科技英才培养工程”、“紧缺急缺人才培育工程”、“大学生留沈倍增工程”、“盛京工匠培养工程”、“引博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强化政策宣传,提高人才政策知晓度,让人才政策走进企业、走进高校、走进院所。按照《沈阳市中青年科技英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试行)》,对我市新当选的“两院”院士给予500万元的资金奖励;对我市新当选的国家“计划”创业人才等,给予250万元资金奖励;对我市新当选的国家“青年计划”等人才,给予30万元资金奖励。另外,对我市自主培养人才成效显著的企事业单位,每年给予100-200万元的“培育人才”奖励。对沈阳市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事业单位按目录培养引进的人才以及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毕业、并就职于世界500强企业工作三年以上的符合规定条件的人才开展择优给予50万元、30万元、15万元奖励补贴。通过政策和保障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在此,感谢您对我市工业互联网发展及人才就业工作的重视和关心。希望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并提出宝贵建议意见,共同促进我市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年5月24日

(联系人:王秋实  联系电话:22517215)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