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两业”深度融合推动沈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两业”融合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收到您的提案后,我局会同市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营商局、大数据局等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您所提建议充分汲取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两业”融合发展情况
(一)服务型制造加速发展
近年来,我市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宣传培育等方式,以工业设计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有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市有专业工业设计机构84个,企业工业设计中心40个,专业设计人员近3000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户,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5户,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1家。培育建设了沈阳东软医疗、沈鼓集团等7个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三一重装、特变电工沈变等70个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
2020年全市工业设计机构实现业务收入8100万元,同比增长16%,工业设计带动下游产业经济价值超过700亿元。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服务性业务收入占总收入占比从“十二五”时期的4%上升到10%,沈鼓集团、三一重装、特变电工沈变等骨干企业占比超30%。
(二)两化融合水平稳步增长
我市工业企业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20年,我市共有21个项目获批省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务试点示范项目。建库推进智能升级项目175个,遴选支持5个智能工厂、12个数字化车间行业示范,拨付资金8600万元;升级后企业运营成本平均下降30.72%、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34.49%。
扎实推进两化融合基础性工作,对260余户重点工业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两化融合评估,45户企业完成两化融合贯标,其中省级贯标试点企业6户,重点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47.45%、70.9%、56.4%。
(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持续强化
我市持续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完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鼓励平台和基地积极开展公益性和市场化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目前,全市获国家、省和市工信部门认定的示范平台共计106个,覆盖了12个县区(市),其中:国家级平台8个,省级平台38个,市级平台60个,省级以上示范平台占比43%,比2018年提升8个百分点。
我市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建设,通过示范引领、梯队跟进、整体发力,推动平台向制造业企业生产加工环节两端延伸,占领价值链高端,有力推动制造业竞争力跃升。目前全市获国家和省工信部门认定的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共计39个,其中:国家级平台2个,省级平台37个。
(四)电子商务发展成效显著
截至2020年末,全市限上企业网络零售额达到420.8亿元,同比增长11.8%;工商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约30439户,重要电商交易平台活跃店铺数量达到15.4万个;全市跨境电商通关量达到195.7万单,交易额4.8亿元;电商直播快速兴起,全市电商直播基地、MCN机构数量达到75个,电商直播交易额达到85.6亿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驱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动能。
二、关于以“两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案建议的答复
“两业融合”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2019年,国家发改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此项工作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主要开展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促进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
1.加强服务型制造示范的培育和建设。通过培育、支持一批服务能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引导制造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融合,推动企业生产经营重心从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转变。重点建设一批服务水平高、带动性强的示范项目(平台),组织其申报国家级、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增强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2020年我们培育推荐的名华模塑科技等4家企业、沈阳国际设计谷工业设计服务平台等16个平台及永安机床小镇服务型制造项目被认定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获评企业总数21家,占全省35%。
2.多层次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召开“服务型制造进企业”等政策宣讲、培训、推进会,向500余户企业宣传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政策和业务,开展服务型制造辅导和模式引导。立足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重点需求和重点领域,培育和筛选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优质示范项目,建立服务型制造项目库,重点引导、鼓励和培育在库项目企业向服务化转型,目前已入库项目80多个。编印《企业服务型制造典型案例汇编》,推广试点示范模式,促进我市企业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的交流推广,推动更多企业由制造型向服务型转变。
3.落实支持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政策措施。2018年出台《沈阳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沈政发〔2018〕35号)提出:“对当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平台(项目)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被认定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平台(项目)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已连续三年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进行奖励,累计对52户企业拨付资金1600万元。通过政策支持引导,有力促进了企业开展服务化转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推动工业设计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大力培育、建设工业设计中心和研究院。2020年,我市伊思特机器人、新阳光机电等4家企业设计中心被评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木马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的2.4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工业设计等10项产品被评为省级工业设计示范产品,工业设计中心和示范产品认定数量占全省四成(40%和32.3%)。培育推荐的沈阳创新设计服务有限公司获评首家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2019年10月正式挂牌。
2.广泛开展制造业企业与工业设计机构精准对接。促成组建沈阳市工业设计协会,目前协会共有会员116名。以协会、院校、联盟为依托,在工业设计调研摸底的基础上,2020年累计开展“百企走进工业设计”、工业设计“百企义诊”、工业设计大讲堂、工业设计需求对接推进会等系列活动共50余场,累计服务企业600余户,涉及智能制造、研发设计、通讯、电子信息、机器人等十余个行业,共达成对接合作成果近60项,强化了与知名企业和专业机构的精准对接。
3.不断加快工业设计载体建设。依托沈阳创新设计搭建了国内首家工业设计产业链信息交互平台,推广工业设计产业链云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标准,推进工业设计机构、装备制造企业、附配件供应商、软硬件服务商等工业设计产业链融合。平台现已实现月访问量2300人次,制造业、工业设计等领域企业用户超600家,实现了537家企业的1090个项目的深度合作,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值达300亿元以上。总投资10亿元的沈阳国际设计谷一期正式开园入驻投入运营,辽宁中咨华宇科技、北京迈康科技、东镭光电技术等20户企业已经签约入驻。
(三)持续推进智能化改造升级 不断提升制造业质量水平
1.组织工业互联网等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项目征集工作。按照省工信厅有关要求,认真开展组织项目征集工作,同时,为配合做好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在工业企业中应用推广,先后征集2020年工业互联网等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项目46个,组织推荐“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6个、示范工厂项目25个和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5个。此外,还组织了22个项目申报省工信厅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
2.积极组织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工作。根据省“重强抓”任务要求,2020年2月份,组织推荐新松机器人、富创精密等21个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投产效益好的在建项目为辽宁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目前,我市负责的21个重点项目进展情况良好,总投资30.9亿元(含银行贷款),2019年实际完成投资8.6亿元,2020年预计完成投资7.4亿元,现已完成投资2.6亿元,截至2020年底,沈飞集团、富创精密、沈阳海尔等12个项目完成验收并投产。
3.组织开展两化融合评估系统填报工作,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范围内开展了两化融合评估调研工作,通过对评估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摸清我市两化融合发展现状,根据行业、产品、规模及企业所处信息化发展阶段,定量分析出两化融合关键指标,截至目前,我市参加评估企业超过260户;根据省工信厅工作部署,会同各区县(市),组织辖区内工业企业开展2020年度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的申报工作,沈阳世润重工、顺风新材料等6家企业获批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
(四)着力搭建“两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开放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
1.建设“政产学研金服”全产业链平台。2020年3月,我局推出生产要素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目前已上线企业2.8万家。通过信息化手段与现代化科学管理,建设集成统一的、覆盖工业企业、相关部门、各区县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根据企业产品的技术研发、市场开拓、政策支持、行业竞争等不同生产要素需求,整合“政产学研金服”全产业链信息资源,完成工业全景、产需对接、科技创新、咨询服务和定制服务5大云服务板块62项子系统功能的开发建设,汇聚各类资源总量2亿多条。
2.加强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建设服务型制造服务平台。我市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现有技术服务人员近2000人,三年来累计服务企业4.6万户,服务企业近30万次,服务性收入近5亿元。促进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实现550多家企业1000多个项目的深度合作,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值300亿元以上;帮助制造业企业申请专利3680项,其中发明专利856项;帮助20余户制造业企业实现挂牌上市。在生产资料产品交易、金融服务、物流管理、人力资源培训、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为我市制造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推动垂直领域电商平台和特色企业发展。建设工业轴承垂直领域电商平台--陌贝网等特色电商平台,于2013年上线,是中国首家工业品在线交易平台,致力于为传统工业品行业提供"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一站式电子商务服务,是在工业品营销领域应用"互联网+"的典型案例。东软熙康、禾丰牧业先后被评为国家商务部数字商务企业。禾丰集团创立于1995年,拥有饲料及饲料原料贸易、肉禽产业化、生猪养殖三大核心业务。2011年启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2017年上线网络渠道销售与支付平台,2020年线上订货平台交易额超过100亿元。2020年,禾丰集团成为我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企业、国家数字商务企业。
(五)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动“一网通办”
先后制定出台了《沈阳市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及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沈阳市加快推进推进“一事一网一窗一次”改革实现“沈阳通办”实施方案》、《沈阳市提升“线上办”政务服务能力工作方案》等一批递进式改革方案,系统推进“一网通办”能力提升。在2020年9月开展的全省“一网通办”百日攻坚行动中,我市“一网通办”主要指标单月排名始终保持第一,总排名第一,在全省发挥较好示范引领作用。
1.在线办理成熟度有效提高。全市依申请类事项可网办率由91%提升至100%,全程网办率由13.9%提升至63.4%,实际网办率由28.9%提升至53.6%,网办业务量由每月5.3万件提升至120万件。
2.服务事项覆盖度全面提升。公积金提取、养老保险参保登记等154项热点服务实现“掌上通办”,企业开办等102项跨部门的“一件事”上线运行,58项便企利民事项逐步实现“跨省通办”,115项全市通办事项全部实现“线上办”,70个社区服务中心建成省级“政务服务驿站”试点。
3.办事指南精准度不断增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上线办事指南3.5万项、公布指南要素超过565万条;上线16类常用查询,提供33种服务主题,开通50个便捷应用通道,建立5189种服务情形引导,网站日均访问量20万人次。
4.服务方式完备度不断改进。上线电子申请表单612张、制作电子证照模版462个、采集电子签章3342枚,累计受理电子表单9458张、发放电子证照1285余万册、归集电子档案8084份。
5.在线服务成效度大幅提升。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体系,累计向国家、省平台汇聚“好差评”数据497万条,满意度达99.9%。出台现场勘验、专家评审、领导签批等特殊环节管理办法,上线“云勘验”“在线评审”“移动签批”等功能。
(六)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助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积极组织开展国家首批“两业”融合试点的申报工作。2021年3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做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进行部分公开的通知》,确定了20个区域、40个企业为首批“两业”融合试点单位,我市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批“两业”融合试点企业称号,为我省唯一获得此称号企业。
东软集团正在实施建设的“两业”融合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座舱和车联网服务平台项目,总投资3200万,通过研发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座舱系统和车联网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座舱的软硬件架构一体化融合,并通过构建车联网服务平台,将数字座舱的智能交互与云端的车联网服务结合起来,实现智能汽车产品制造与以车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目前,已突破多核微处理器虚拟化技术、5G-V2X车联网技术、高精度协同定位技术、新型高速车载以太网技术等4项智能网联汽车关键共性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参与行业标准编写2项,车联网服务平台系统研发完成度超过50%。
三、下一步工作
1.推动服务型制造深入开展。我们将紧跟国家、省的工作方向,围绕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以服务型制造为重点,抓工业设计对接,抓载体建设,抓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积极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以国家级、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评定为契机,全面推动我市服务化转型上层级。到2021年,培育新增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1个;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10个以上。
2.推动跨境电商、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一是加快推动我市特色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助力传统企业线上转型,指导于洪区、沈北新区等县区探索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制造业通过电商拓展销售渠道,推进辉山、福源食品等企业创新经营模式。二是加快数字商务企业培育,引导我市企业推广数字化应用,创建省级数字商务企业。
3.做好“两业”融合试点经验总结和试点宣传。继续推动东软集团按照既定目标任务扎实有效推进“两业”融合试点工作,面对面指导企业归纳提炼好做法好举措、新模式新路径,完善试点宣传视频,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各地区和重点行业推广。积极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两业”融合项目储备,力争培育更多的区域和企业入选国家“两业”融合试点范围。
4.全力推动“一网通办”再提升。以“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为核心,持续深化“一网通办”工作,2021年底前,实现依申请类事项线上100%全程网办,线下100%一窗通办,推动申请人办理政务服务时只提交一次材料就可办结单一事项或多个事项。
感谢您对我市“两业”融合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年4月29日
(联系人:冯浩 联系电话:13998882983 )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