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借力工业互联网推动沈阳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案》收悉,感谢贵委对我市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收到贵委的提案后,我局高度重视,对相关工作进行了认真梳理和调研,对贵委所提建议积极吸纳的同时,认真开展了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工业互联网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国家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将其作为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2017年以来,以《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为统领,工信部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广指南》、《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方法》、《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2018年开始,工业互联网连续四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国工业互联网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取得明显成效。网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融合应用加速纵深拓展、产业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具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100个,广泛应用到30多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连接工业设备数量达7000万台套,40万家工业企业上云。据赛迪研究院测算,2020年全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达3.1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提升至2.9%,对数字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16%。各省市也积极抢抓工业互联网机遇,京津冀以北京为中心,形成了辐射全国的高精尖供给能力;长三角地区依托三省一市产业互补优势构建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成为全国规模化应用高地。青岛正在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工业互联网,充分发挥我市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创新、强化融合,利用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特别是2019年召开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后,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印发实施了《2020年沈阳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全面提速。网络标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禾丰牧业、辽宁联通两个二级节点成功与国家顶级节点连接,并启动运营。华盾安全、金链科技二级节点获批建设。企业上云用云成效明显。实施《沈阳市引导企业上云实施方案》,近三年全市累计备案上云企业439户,市区两级政府补贴资金达到2.25亿元,带动全市上云企业已达2.4万余户。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已初步建成紫光中德输配电工业互联网平台、麦克奥迪智慧能源平台、格微软件生产要素平台等10个工业互联网重点服务平台。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18年以来,沈阳自动化所、紫光中德、辽宁电力共有10个项目成功中标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在边缘计算、工业软件定义网络、安全防护等领域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生态加快构建。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落户中德园,沈阳将打造成为国家工业互联网战略布局东北部核心区。2020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再次成功举办,沈阳成为永久会址。
尽管我市工业互联网发展势头良好,但还有一些制约短板和问题需要完善和解决。一是基础设施还需不断提升,二级标识解析节点还较少,企业网络接入能力、内网升级改造还需加强;二是平台体系还不完善,企业级平台、行业级平台不多,缺乏跨行业、跨领域平台;三是生态构建还需加大力度,缺少承接国家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的载体和平台,本地大量工业领域数据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挖掘和价值释放,联动发展和创新体系有待加强。
目前,工业互联网已进入快速成长期。年初,工信部和辽宁省印发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 我市也制定了《工业互联网建设方案(2021-2023年)》,将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提速、提质、提效。结合贵委的意见建议,将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基础设施
一是加强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推进禾丰牧业、辽宁联通、华盾安全、金链科技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扩大应用规模,提升标识解析综合服务能力;围绕装备制造、汽车、航空、医药等重点行业,积极引导面向特定行业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积极争取“星火·链网”超级节点落户沈阳。二是提升网络接入能力。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加快5G网络建设,全年力争新建5G基站6000以上。推动全市重点工业企业与基础电信企业合作,利用5G、光纤宽带、IPv6、云计算等新技术,在重点产业园区、工业企业部署“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鼓励企业开展5G+工业数据采集(传输)等“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试点示范。优化新一代数据中心布局,加快建设东北能源大数据中心、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等行业大数据中心,为工业化、智慧化场景应用提供支撑能力。三是推动企业内外网络升级改造。推动基础电信企业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灵活、高安全的网络服务,提升高质量外网承载能力和互通水平,助力工业企业和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的广泛、高质量宽带接入。支持工业企业运用新型网络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建设企业内网,鼓励工业企业运用IPv6、5G、工业无源光网络(PON)、实时敏感网络(TSN)等新型网络技术对现有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工业设备互联互通,支撑多元工业数据采集。
二、抓平台建设
一是积极打造系统化、多层次平台体系。做大做强辽宁省输配电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国家级特定技术领域专业型平台,培育壮大机器人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工业互联网平台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东软、新松、沈阳自动化所、紫光中德、格微软件等在生产制造、研发设计、市场服务等方面的牵头示范作用,分行业、分区域打造一批面向垂直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特定技术领域打造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平台技术供给质量和平台应用服务水平。鼓励龙头企业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沈阳落地发展,不断完善产业生态服务体系。二是提升平台服务供给能力。加强平台设备接入、知识沉淀、应用开发等支持能力,推动智能传感、5G、IPv6等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度融合,提高数据互联互通和集成共享水平,强化企业培育新模式的数据支撑能力。三是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落实好《沈阳市引导企业上云实施方案》,提升补贴资金引导带动效用,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鼓励云服务商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实效,加快推动企业实现业务、数据和设备上云上平台。注重政策将中小企业倾斜,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痛点,量身定制上云方案,促进中小企业在研发、设计、仿真、生产、销售、数字化转型方面上云上平台,有效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效果。
三、抓融合应用
一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部署。持续开展好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对接活动,促进制造业高端、智能、绿色化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转型。加快工业互联网在制造、能源、农产品加工等多领域普及,加速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培育。建设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在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二是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在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先行先试,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业务流程和采购、销售等管理体系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延伸,带动中小企业开展网络化、数字化改造,建设智能生产线、数字化示范车间。三是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从质量标准、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对接行业龙头企业,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数据互联互通、创新资源共享、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和供应链高效协同,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体系。同时注重充分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先进技术、优秀经验等高效流动。
四、抓技术创新
一是聚焦工业互联网基础技术。以沈阳自动化所、紫光中德、辽宁电力国家高质量发展(工业互联网)项目为依托,加强边缘计算、工业软件定义网络、标识数据、关键网络技术、网络安全防护领域研发,不断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冶金行业)建设,引导最新发展的成果和优质的解决方案在体验中心汇聚展示和推广。推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等“国家级”项目加快建设,努力形成我市工业数据汇聚和综合服务能力。二是着力创新工业软件。依托我市软件产业基础优势,积极组织争取国家、省重大项目支持,协同推进关键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应用。支持我市工业软件企业重点突破研发设计类(CAD/CAE/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制造)等高端基础工业软件,发展工具类、控制类工业软件,研发自动化、智能化应用软件。组织软件企业与工业企业对接合作,推动软件企业进入工业领域,带动工业企业提升软件开发能力,面向工业装备、汽车电子、智能终端、数字医疗等领域,发展嵌入式软件系统,开展自主可控嵌入式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培育和推广高质量工业APP,打造更多基础共性工业APP、可适性工业APP、行业通用工业APP和企业专用工业APP。
五、抓生态构建
一是深化开放合作。持续举办好每年召开的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聚焦更高水平,及时跟踪把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和方向,打造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品牌,展示我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落地取得的扎实成效。加强招商引资,鼓励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园区积极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在沈阳布局,吸引新技术、新成果。二是强化金融支持。强化政府引导,促进产融对接,推进金融服务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实体项目。拓宽工业互联网建设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开展股权融资。发挥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导各类投资基金向工业互联网领域倾斜,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切实提高资金投放效率,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初创企业投入力度,对接我市工业互联网企业和项目融资需求,为新业态下的工业互联网提供产融结合的模式服务,实现银企互利共赢、良性循环。三是加强人才培育。从工业互联网产业链的各环节出发,加强管理、运维、技术、服务等多维度、多层次人才的培养,满足工业互联网多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布局工业互联网相关的新兴学科,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依托我市“人才新政3.0”等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工业互联网高层次人才及团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技术人才,引导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培养方案等建设。推动有条件的职业技术院校建立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基地,加快培养工业互联网应用人才、安全需求分析和体系设计、安全态势分析以及战略法规制定方面的人才。
在此,感谢贵委对我市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视与支持,希望贵委够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并提出宝贵建议意见,共同促进我市工业互联网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年6月2日
(联系人:刘洪玉;联系电话:22517173)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