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一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推广应用的提案》收悉,您分别从做好氢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出台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聚集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生态、搭建氢能产业试点示范应用场景、集聚氢能产业人才和开展氢能科普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对您所提建议充分吸取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正如您所说,作为引领能源产业变革的新一代颠覆性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应用,横跨能源、材料、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发展机遇。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成立了新能源产业集群专班,由市发改委负责牵头推进,各成员单位齐心协力,务实功、求实效。2024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坚持以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狠抓“谋立推建、外引内育”,确保项目落实落地见实效,进一步推进新能源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一、做好氢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
目前市发改委已编制完成《沈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简称《规划》),本月将印发实施。目标到2025年,全市氢能产业实现年产值500亿元,培育形成4-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全市氢气利用量达4亿立方米,年减少碳排放43万吨,建设加氢站5座,推广氢能汽车200辆,打造1个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园区。构建氢能产业“一核两区三心四园”整体空间布局,在氢气制备、储运、加注和应用等环节规划重大项目,牵引带动氢能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
二、加大氢能产业支持政策
为抢抓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关键机遇期,大东区先试先行,于2023年12月出台了《大东区支持氢能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制储运加体系建设、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发展、示范推广应用、服务体系建设等五方面给予支持。在此基础上,市工信、发改、财政、科技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广大东区支持氢能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鼓励各区(县、市)结合本地实际,借鉴并开展相关工作。
三、聚集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生态
目前,我市已开展氢能产业链聚集规划工作,拟位沈北新区、铁西区、大东区等地打造煤炭原位气化产业园、氢能装备产业园、氢燃料电池产业园、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产业园等四个重点氢能产业园区,坚持技术创新、引进培育双措并举,支持打造氢能产业发展的专业园区。在沈北新区,打造煤炭原位气化产业园。基于沈北煤田丰富的褐煤煤炭资源,依托国际领先的煤炭原位气化开采技术加工生产富氢混合气,实现低成本、规模化制氢和低成本、优质气源供应。在大东区,打造全场景氢燃料电池产业园区。吸引产业链上下游成长型企业入园,围绕氢燃料电池汽车形成产业集聚。充分利用沈阳都市圈地区氢能源“制-储-运-用”资源优势,引育氢燃料电池及整车制造企业,打造氢燃料电池整车生产线,吸引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上下游高尖端企业落户产业区。在铁西区,打造氢能装备产业园。依托区内完备的先进制造产业链条,围绕重大项目引进,引入培育氢能生态头部企业,全面支持应用场景、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领域示范发展。围绕制氢、储运氢、加氢和用氢全链条环节中的关键核心装备,重点攻关绿色高效低成本制氢、密度高安全性储氢、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的智能装备制造,高水平、高标准打造配套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氢能先进制造集聚区,集中建设配套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在铁西区,打造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产业园。利用沈阳化工产业园已有基础,依托“煤炭地下气化制氢生产园区”提供的富氢合成气,建设“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产业园”。通过煤炭地下气化产氢制备甲醇,再借助甲醇储氢,实现甲醇生产、调配、加注的全体系建设。
四、积极推动打造氢能示范应用场景
近期我市主要的氢能应用场景集中在交通领域,华通汽车物流、知巢鸟、氢天科技、光大环保等公司均提出确定的氢能车辆采购需求,数量超过120台,涉及车型包括常温及冷链厢货运输车、餐厨垃圾收运车、42吨中置轴轿运车。上海攀业已明确在我市开展氢能共享助力车示范应用意向,进一步丰富沈阳市氢能应用场景,目标到2025年逐步实现2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上线运行。未来我们将紧密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充分考虑沈阳都市圈区域协同和互补发展,结合规划发展路线,以煤炭原位气化低成本制氢为核心,以工业副产氢和绿氢作为补充,加快拓展我市氢能应用场景。
五、集聚氢能产业人才
我市将依托“兴沈英才”“盛京大工匠”等本市人才项目及国家和省级各类人才计划,加大对氢能专业人才的培育、引进、扶持和激励力度,吸引氢能专业人才来沈、驻沈创新创业;以氢能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主动对接国内外氢能专业人才尤其是顶尖、紧缺人才,加大对本地企业氢能研发人才的培育力度,提升企业人才队伍素质;依托中科院沈阳金属所、东北大学、辽宁电科院等驻沈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氢能产业发展需要,加大培养力度尤其是对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驻沈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培养氢能产业紧缺的技术性、技能型人才;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人才培养平台、探索联合培养机制。
六、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我市将实施氢能科普宣传工程,加强氢能科普教育、安全规范、产业推广宣传,形成氢能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加强居民氢能科普教育宣传。充分利用公共媒体和自媒体,依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通过电视宣传、刊物报道、专家讲座、居民课堂、应用示范等形式,向公众宣传普及氢能知识,培养对氢能产业的正确认知,形成“了解氢能、认同氢能、应用氢能、推广氢能”的社会共识。二是加大氢能应用安全规范宣传在氢气生产、储备、运输、加注和应用各环节,针对涉氢管理人员、生产人员、服务人员和应用氢能的各类主体开展法律法规、生产标准、安全规程等的宣传引导,提升氢能安全生产素养。三是加大我市氢能产业推广宣传。立足氢能生产应用实际,挖掘我市氢能产业发展的亮点,尤其是在涉氢装备制造环节的优势特色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打造氢能产业装备制造基地名片;积极承办或参加全国性乃至全球性氢能产业发展论坛、峰会、博览会、招商活动,推介氢能产业发展情况尤其是氢能产品,提升沈阳氢能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感谢您对氢能产业发展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3月26日
(联系人:赵鹏飞,联系电话:23768563)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