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沈阳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激发沈阳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东北振兴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要抓住国内巨大的进口替代的需求的重大战略机遇
一是积极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常态化开展两化融合评估,组织贯标试点,我市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110家企业获批2023年度辽宁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0%、68.2%。对标国家标准体系,组织企业开展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及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价,提升企业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水平。2023年,两化融合评估企业达到420家,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估企业达213家。组织开展2023年度智能升级项目征集工作,建立全市智能升级项目培育库,定期调度项目进展情况,推进项目建设,库内已推动建设157个智能升级项目。
二是促进“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鼓智鼎工业互联网平台”等8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2023年辽宁省重点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名单,我市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增至27个。组织推荐申报2023年省工信厅“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示范项目,中德产业园、欧盟产业园、浑南软件园3家园区入选第一批公示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组织推荐申报2023年省工信厅“5G全连接工厂”融合应用先导区示范项目,福耀玻璃、沈飞民机、特变电工等5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公示名单。成功举办了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13位知名专家学者和中外专家表主旨演讲,57项最新成果在大会期间发布,集中展示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最新技术成果。会上我市共签约项目77个(占全省47%),签约金额共计366亿元(占全省63%)。
三是提升高端装备制造能力。2023年我市推荐三一重装“掘锚一体机”等30户企业35个产品入选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占全省总量的71.4%。组织新松公司和通用沈机等12户企业39个项目争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费补贴资金2006.7万元,连续4年稳居全省首位。组织中捷航空航天机床等16个重大装备创新项目完成攻关并实现市场化应用,争取省级补助资金5580万元。安排资金4015万元支持了我市21户企业23个重大技术装备首次研制销售。
二、关于利用产业集聚优势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地位。
一方面我市全力打造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围绕强链,我市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对重点企业采取“一对一”服务的方式上门辅导,提出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等合理化建议。截至目前已有37家企业成为国家级绿色制造企业。华晨宝马汽车公司成为我省首家国家级绿色制造三个单项全部获得企业。全年共推进沈鼓能源管控中心、特变沈变综合节能改造、中航机电三洋清洁化生产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20个,预计年节约综合能耗5.8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5万吨。围绕延链,我市积极推动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制。相继启动了LNG运输船用低温压缩机、40Mpa等级储气库压缩机等11项“揭榜挂帅”项目,裕龙石化150万吨/年乙烯“三机”、为国家电网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首台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变压器发往项目现场安装调试,新一代特大型空分装置压缩机通过中期评估,卧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研制等四项重大科技项目通过验收。围绕补链,编制完成《沈阳市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施方案》,采取自主研发、协同攻关、能力提升等方式,推动在产业链上下游16个关键节点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新的进展,大幅提高了我国高端装备产业技术自给率和安全性,形成《关于沈阳市高端装备产业链断点弱点突破情况的报告》,省委领导作出“沈阳市做法值得重视推广”的肯定批示。围绕造链,我市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23年我市全年生产新能源汽车13万辆,完成产值3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4%和25%。华晨宝马主力纯电动车型BMW iX3增长稳定,纯电动BMW iX1车型去年9月份开始批量生产,新能源车型阵容不断扩大,华晨宝马全新动力电池、亿纬锂能储能与动力电池项目、采埃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顺利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壮大,电动化转型成效明显。
另一方面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一是强化生产性服务,打造集群经济。2023年我市航天新光、东方钛业、和研科技、富创精密等4家辐射力强、带动效应显著的企业,东科电力新型电力系统共享制造服务平台等2家平台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组织沈阳涵奕设计、智家设计、木马设计、火鸟文化、乐水科技等服务机构赴新松机器人、康特机电、沈阳顺天意机械等企业开展“工业设计进企业”“企业走进工业设计”等交流对接活动11次,与相关企业就新款激光切割机、洗地机器人、钣金壳体等23个工业设计项目达成合作。协助创新设计研究院组织召开首届重型机械人机工效高峰论坛、东北“好设计”专家论证会等会议,受益企业130余户。二是开展联盟等平台建设。目前我市各类创新联合体数量达到32个。由新松公司牵头成立的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经批准,成为国家、省、市三级联盟,与上交大、天大、山大、吉利汽车等10余家单位组成创新联合体,推动新松点焊工业机器人在吉利梅山等国内多个汽车制造基地完成应用验证,解决我国汽车工业制造装备受制于国外问题。
三、关于要抢抓数字经济机遇,为沈阳装备制造业赋能。
一是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投入。依托中科院沈自所、东北大学、新松机器人等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创新科技项目形成机制,瞄准智能芯片、智能语音及翻译、智能图像、智能器件四大核心产业,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智能运载工具三大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开展“4+6”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省、市科技专项持续夯实创新发展基础,“基于知识图谱和内存计算技术的政务中枢系统研发及应用”等8个人工智能领域项目获得辽宁省2023年度“揭榜挂帅”立项支持,争取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沈阳市科技创新重大专项,探索沈阳“325”项目组织模式,以“自主攻关”、“联合研发”、“揭榜挂帅”等形式,对“28纳米制程高密度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HDPCVD)设备关键技术”等7项人工智能领域项目给予立项支持,支持资金2705万元。中科院沈自研所研发的“智慧油田工业物联网WIA-PA技术与系统”项目获2023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解决油田采集‘最后一公里’的技术难题,实现油田的智能化管理。
二是培育产业集群。我市积极推动数字经济集群化发展。2023年全市“四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488家,同比增长10.4%,企业规模居全省首位;全市“四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1092亿元,同比增长7.3%。去年9月份,东软熙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港股“互联网+医疗护理第一股”,全市软件企业累计上市21家,营业收入占全市15.3%。美行科技、辽宁向日葵、麟龙科技正在加快上市步伐。目前,美行科技已完成上市备案辅导,辽宁向日葵、麟龙科技已进入上市备案辅导期。
三是推动数字产业化。我市聚焦数字产业重点领域,加快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持续快速增长。2023年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年营业收入1239.7亿元(工信部口径),同比增长13.7%。沈阳国际软件园连续6年荣获“中国最具活力软件园”称号,在全国民营软件园中排名第一。半导体装备和零部件产业拥有芯源微、拓荆、富创等18家集成电路装备企业,成为国内三大重点集聚区之一,全年产值达到96.1亿元,同比增长48.5%。人工智能产业位列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城市第41位,重点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机器人+、智能制造等5项示范工程,征集上报科技部典型案例13项。加快数字经济项目建设,启动沈阳数字经济产业园、百度智能计算中心等30个亿元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全市规划建设重点数字经济园区、基地15个,为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四是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已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网络通信枢纽节点,获评双千兆城市,累计建设5G基站4万个,乡镇以上5G网络覆盖率已达100%,浑南区IPv6融合部署及创新应用试点被中央网信办评定为B级。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投入运行。“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沈阳)启动运行,成为东北唯一布局城市。累计获批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4个,其中11个已与国家顶级节点连接成功,累计接入企业2900家。沈阳人工智能算力中心规模达到300P,居全国第一梯队。
五是建设数字经济园区。我市在浑南区谋划建设了占地面积约1096.47亩的沈阳数字经济产业园。该园区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发展理念,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数字孪生等数字经济新兴技术及未来信息技术领域引入和培育优质创新企业,全力打造“北方算谷”,为沈阳市建设东北数字经济最强市提供重要的支撑。截至2023年底,项目已经交付合计产业建筑14.18万平米,已经开工并在建产业建筑约11.35万平米。已签约企业达220余家,60家企业已入驻。
六是落实支持政策。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数字沈阳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数字经济工作。制定来《沈阳市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促进了数字经济稳步健康发展,设立市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每年2亿元,引导和支持数字化创新和智能化转型。首席数据官制度覆盖市直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各区县(市)辖区内街道(乡镇),市、区两级首席数据官人数达728人,定期召开系列培训会议和联席会议,有效推动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沈阳市成为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已连续成功举办5届,不断营造数字经济发展良好氛围。组建了数字经济方向基金。由盛京金控集团通过沈阳市投资基金出资,与辽宁省产业投资基金、沈阳德鸿创展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于去年12月联合发起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金,总规模5亿元。目前已完成工商注册、首期出资与中基协备案工作。
四、关于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
一方面强化融资服务。一是建立制造业“白名单”制度,搭建制造融资需求对接平台,组织金融机构精准对接,更好满足制造业发展合理融资需求。截至2023年末,我市制造业贷款保持快速增长水平,制造业贷款余额1081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投向中长期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9%。二是优化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建立了助保贷、园区集合贷、信保基金等风险资金池,其中,“助保贷”风险资金池4140万元,针对抵质押物不足的中小微企业贷款给予风险补偿。“信保基金”风险资金池2000万元,为抵质押物不足的科技企业贷款给予风险补偿。三是完善制造业企业融资产品和服务。针对科技创新企业,辖内银行机构推出“税银通2.0产品”“税易贷”产品,对科技型企业给予500万元至1000万元额度支持。发挥法人银行本土优势推出“辽科贷”“辽知贷”等产品,配套专属信贷额度,对新增科技企业贷款在定价资金上给予倾斜,已实现投放1.8亿元。市金融局会同市工信局、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营管部印发了《沈阳市推进供应链融资服务行动方案》,推动金融机构优化供应链融资业务办理流程,切实支持和推动头部企业,通过应收账款、预付款融资等方式,为上下游企业解决资金问题。
另一方面打造创新人才体系。我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的部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2024年版“兴沈英才计划”,突出产业发展,精准有效引育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以强大的人资配置力促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一是开展人才贡献奖励。对在我市工作年薪30万元以上的高层次人才、科技型企业中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骨干人才,依据贡献程度分类分档给予奖励,最长奖励3年。二是高精尖人才资助。对新引进、新当选的院士等A类人才,给予500万元科研经费、100万元奖励,“一事一议”解决首套购房。对新引进、新当选的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认定为B类人才的,给予260万元科研经费、100万元奖励、15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认定为C类人才的,给予70万元科研经费、50万元奖励、10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注重形成政策合力,新增对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等荣誉表彰的先进个人,经认定后可享受相应层次人才资助。三是高精尖科技人才培养。着力破除“四唯”问题,新增对无“国家帽子”人才支持政策,每年评选支持一批B类和C类人才,奖励标准与国家人才计划相应层次人才保持一致。新增对沈阳市驻沈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重点企业等用人主体,采取单列指标、免评直享的方式,给予相应层次人才科研经费、奖励和首套购房补贴。四是产业人才支持。对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或重点企业,给予自主奖励名额。实施产业人才支撑工程,培养集聚支撑智造强市建设的产业人才,打造优秀工程师队伍。每年支持一批在企业精于实操,能够解决复杂问题、优化生产工艺和技术流程,能够引领产业变革的优秀工程师,择优给予30万元奖励。
感谢您对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4月23日
(联系人:房超 联系电话:13998368472)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