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首页 优化营商环境 信用建设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栏目列表
市政协委员提案
市政协委员提案
市政协第十六届二次会议《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做优做强沈阳智造的提案》(第479号)的答复
信息来源: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3-04-23

王琳霖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做优做强沈阳智造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数字经济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收到建议后,我局会同市科技局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调研,对您所提建议积极汲取的同时,认真开展了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数字经济工作开展情况

为加快促进我市数字经济发展,全面推动数字产业集聚,推进产业数字转型,做精做细数字政府,共建共治数字社会,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全力打造“数字沈阳、智造强市”。我们制定了《数字沈阳发展规划》《“数字沈阳”建设行动计划》《数字沈阳重点项目清单》《沈阳市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22-2025年)》,大力推进数字沈阳建设工作。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能力,做强优势产业,大力推进智能升级示范项目建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特色新兴产业集群。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农业数字化,推进数字政务建设、智慧教育、智慧医疗。协同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人才聚集,建立专家智库,助力沈阳市建设“东北数字经济第一城”。

二、对委员所提意见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做优做强优势产业,集聚壮大新兴产业”建议的答复

1.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能力,做强优势产业。按照“企业出榜、任务定榜、揭榜挂帅”的组织方式,滚动支持实施了147个“揭榜挂帅”项目,集中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创新成果。沈阳IC装备产业突破了真空获得与应用技术、晶体生长关键技术等“卡脖子”问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攻克了用于细胞操作的微米级精度机械臂、温湿光风气高度集成的环境控制等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随“问天实验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特变电工公司自主研制世界上单级容量最大的串级工频试验1800千伏变压器;沈飞民机大部件转包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端轴承已经具备进口替代能力。驻沈高校院所累计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99项,其中5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大力推进智能升级示范项目建设,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建立市区联动工作机制,分类别、分行业、分地区多维度开展项目征集,构建我市智能升级示范项目动态培育库。2022年度库内推进智能升级项目达到104个。截至目前,项目库内滚动推动智能升级项目累计500余个。2022年拨付资金7775万元支持16个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行业示范项目。遴选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行业示范项目数量累计达到48个,拨付补助支持资金累计2.26亿元。累计获得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39项,数量居全省首位,其中,蒙牛乳业、三一重装等3户企业获评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沈阳机床、东软医疗、沈鼓集团和新松公司成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51户企业纳入国家及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目前,正在组织开展2023年度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项目和市智能升级项目征集工作。

3.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全年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户,辽宁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4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数量居全省首位。持续推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小升规”入库企业215户,超额完成省考指标任务。全年培育2家国家级、6家省级和14家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培育3家市级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及时落实国家、省和市专项资金1.26亿元,支持中小企业400多户,有效缓解企业压力,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4.培育特色新兴产业集群。一是培育县域特色集群。精准定位集群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建链强链补链延”,重点培育辽中装备制造及配套、新民造纸包印、法库陶瓷、康平塑编纺织及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引导和鼓励县域集群积极申报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2年1-8月,县域7个产业集群完成产值172亿元,入驻企业278家,解决就业人数突破3万人。二是根据各区、县(市)产业地位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打造铁西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浑南区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和浑南区生物医药和健康医疗产业集群。2022年1-12月,全市19个产业集群完成产值5361.2亿元,同比增长4.1%,就业21.1万人,集群企业户数达到1132户。三是沈阳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成功入选工信部公布的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沈阳市“工业互联网·辽宁沈阳中德装备园、和平区、沈北新区”示范基地成功入选2021年度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这是本次获批的全国8个之一、东北地区唯一一个工业互联网领域示范基地,为我市工业互联网集群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关于“完善数字生态建设,数智赋能经济发展”建议的答复

1.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一是制定印发《沈阳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沈科创委发﹝2022﹞3号)。沈阳人工智能产业现已形成以浑南高新区为核心,以和平、大东区为“两翼”,皇姑、铁西、沈河、沈北新区等多区联动的“一核两翼多片”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格局。沈阳市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壮大,相关科技型企业数量达到671家,2021年实现产值 662.46 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核心产值 218.03 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44.4亿元。2022年实现产值740亿元,同比增长11.7%。二是成立沈阳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是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运营载体。创新中心具有公共算力服务、应用创新孵化、产业聚合发展、科研创新及人才培养等四大平台职能,为辽宁省内外生态伙伴提供普惠AI算力服务,算力签约154P,意向签约138P;与新松公司、美行科技等60家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全面合作,形成109个昇腾方案,60个应用创新方案,认证课题覆盖智慧城市、工业、能源、交通、教育等9大类别;推动AI产业聚集,开展如“机器视觉+AI”等系列主题的创新活动,成功引入诚仕达、小视科技、岳能科技三家公司入驻创新中心,陆续展开供需对接企业超过39家,与沈阳国际软件园打造“北方算谷”,共建“东北数字第一城”;已与东北大学、中科院金属所、美行科技对接推进工业控制、材料科学、高精地图三个基础模型开发方向,预计2025年汽车数字化时代车身智能900亿市场空间,创造巨大经济价值,为超过2000名师生提供昇腾人工智能技术培训服务。

2.大力发展农业数字化。推动建设新民市省级智慧畜牧业应用基地、沈北新区省级智慧种植业应用基地、康平县省级智慧畜牧业应用基地等6个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形成以科技为驱动的智慧化农业应用体系。

3.推进数字政务建设。聚力“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一码通城”,加快推进治理新模式。建成沈阳市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全面推进“好停车”“好就医”“好游玩”“好政策”等典型应用场景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一网统管”平台荣获国家地理信息最高奖项,《人民日报》宣传沈阳市推进城市管理“一网统管”。市协同办公平台已联通全市百余家单位,上线“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督考平台。深化“两个体系”建设,建成行权治理(监督)体系信息化管控平台。“市民码”全面普及,已实现扫码补贴、扫码就医等服务功能。《经济日报》专题报道我市“一码通城”建设成果。

4.推进智慧教育。出台《沈阳市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组建高层次“互联网+教育”专家团队,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推进沈阳教育资源平台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新上线“上课好资源”在线学习平台,上线精品课程1382节,促进各级教育资源共用共享。积极推进“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5.推进智慧医疗。一是打造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建设互联网医院。持续推进沈阳市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市属20家医疗机构、6家县级医院及2家民营医院数据已上传至平台,共上传门诊就诊记录3792万人次、住院记录181万人次、影像312万人次、健康档案445万份,实现了委属医疗机构间的影像和个人诊疗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全市共完成20家互联网医院建设任务,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市中医院成为我市首家互联网医院及中医互联网医院。二是推进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部署完成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全面织牢织密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疫情防控网络,为全市521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部署管理系统并实现上线运行。三是全力推进“好就医”应用场景建设。实现“先看病、后付费”,“好就医”应用场景运行以来,门诊挂号和看诊缴费已超过3000人次,金额超10余万元,全市31个省属、市属、区属和民营医院均支持“好就医”应用场景,为群众就医提供极大便利。

(三)关于“协同创新,建设“数字沈阳、智造强市”智库平台”建议的答复

  1.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人才聚集。截至目前,我市组建了新型研发机构84家,各类创新平台达到1286个。对标国家实验室标准,在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领域组建辽宁材料实验室和辽宁辽河实验室,打造材料领域、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高地。梳理“十四五”期间争创国家级平台23个,推进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有望纳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13个重点科技创新平台纳入省部会商。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东北大学的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装置完成专家论证,拟于年内开工建设。组织开展2021年度平台绩效评价工作,203个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集聚科技创新人才30027人,其中研发人员23194人,占比77%。

2.建立专家智库。一是制定政策文件。为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推动科学民主决策,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印发《沈阳市政府新型智库建设方案》(沈政办发〔2015〕37号)《沈阳市政府新型智库建设管理办法》(沈政办发〔2015〕66号),充分发挥智库的辅助决策作用,全面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二是市政府智库入库专家35名和机构8家,包括东北大学,新松研究院,阿里研究院,东软研究院等数字经济领域的专家和机构,发挥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的思想库、智囊团和人才库作用,在智库平台的基础上,实现精准对接,解决企业专业人才匮乏以及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三是智库通过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和论坛的方式为市政府决策服务。近两年,智库组织全市专家和机构开展了大量数字经济领域的课题研究,如关于加快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经济、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等对策研究。依据这些对策研究,我们制定印发《沈阳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沈阳市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实施细则(2021-2023年)》《沈阳市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沈阳市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实施方案》(2023-2025年)《数字沈阳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带动全市推动实施500余个智能升级项目,遴选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行业示范项目数量累计达到48个。四是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能力提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科技攻关等工作,企业智能升级取得显著成效。沈阳富创精密设备有限公司通过“半导体精密零部件产业化智能升级”项目,促进生产效率提升23.63%、运营成本降低26%、产品合格率达到99.96%,实现零件柔性、高效、低成本、智能化生产、市场快速响应,形成集成电路关键设备零部件加工的离散制造新模式;沈阳金杯李尔汽车座椅有限公司通过“高端汽车座椅智能工厂建设”项目,促进人工成本降低了51%、生产效率提升36.8%、产品不良率降低57.2%、整体运营成本降低30%,BWM5系统座椅生产线实现订单、机器人、检测、物流、质量追溯等环节的互联互通及互操作,可按用户需求个性化生产,技术创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工厂”项目,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关键设备数控化率80%以上、关键智能部件与装备国产化率6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实现生产、设备、物流、工艺、质量、环境的协同管控,促进了企业设计、制造与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五是为企业提供义诊咨询服务。细化收集企业需求,通过点对点和区域性集中走访的方式,组织智库专家团队入企提供专家义诊咨询服务,对症下药助推企业解决难点、痛点问题,2022年义诊指导咨询企业超过40余户次,为企业梳理数字化改造思路,提供解决路径。

  感谢您对我市数字经济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4月23日   


(联系人:谢英慧   联系电话:82702578)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