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我市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圈建设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收到您的提案后,我局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您所提建议充分汲取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制定发展规划,谋划机器人产业中长期发展
一是研究制定《沈阳市高端装备(含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已于今年2月印发实施,我们在规划中明确了我市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路径,将浑南区作为沈阳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促进机器人产业聚集。同时,为进一步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制定了“链长制”工作方案,去年10月,经市委市政府同意我市推进“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的总体方案(试行)》,由常务副市长任高端装备(含机器人)产业链链长,大力推进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
二是通过首台套等政策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我局2022年争取各级资金5400余万元,其中省首台套重大装备保险专项799.1万元,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2398万元,新松获得国家智能制造新标准与新模式应用专项(医药包装材料智能化丁基胶塞车间项目)1350万元,市首台套重大装备保险855.53万元(新松4GC三代发动机装配线500万,新松组件组装焊接生产线355.53万)。
三是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组织召开科技企业专项银企对接会,向企业推介辽科贷、辽知贷、辽贸贷等金融产品,建立项目推送和常态化对接机制,向金融机构推介397个重点项目。同时用好用足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助保贷、园区贷、信保基金等政府工具,促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推动企业加快对接资本市场。2022年,全市新增包括富创精密在内的3家企业在深交所创业板、上交所科创板实现上市,累计融资72.27亿元。新增包括宏远电磁线在内的3家企业向深交所创业板、证监会(上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新增新松医疗在内的5家企业在证监局辅导备案,科创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突破。
二、发挥头部企业功能,多层次培育我市机器人企业体系
一是培育我市重点机器人企业。各级领导多次前往我市机器人龙头企业新松公司考察调研,及时将有关政策宣贯到位,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企业做大做强。2022年新松公司入选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位列第86位,“机器人制造数字化管控互联互通工厂” 项目入选工信部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名单。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新松公司考察期间,对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称赞新松公司体现了中国速度、中国水平。积极支持机器人企业发展壮大,组织维顶等有潜力的企业到机器人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进行学习调研。
二是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网络,为企业搭建配套对接平台,2020年至今,我们围绕新松机器人公司等头部企业,累计组织召开配套对接会10余次,邀请都市圈内的工信局、企业参加配套会,为我市机器人企业与周边城市、其他领域的企业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机器人产业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三是激发企业形成创新内生动力,鼓励企业制度改革,通过薪酬制度等管理体系激发企业关键创新人员积极性和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激情。鼓励传统企业协同创新,进军机器人行业。以工程机械、电子装备等产业为重点,以智能化、精准化、集成化为主要方向,实现传统装备和机器人技术的有效对接。目前东软集团已经开发了测温防控/智能巡检机器人、医护助理机器人等产品,正在研究布局康养机器人领域。三一重装公司掘进机器人已完成试生产,正在进行产品升级改进和批量化生产。
三、明细技术重点,探索机器人创新应用协同联动发展新模式
一是探索机器人产业创新应用协同联动发展模式,加速技术研发和储备。依托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以“揭榜挂帅”模式,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其中新松公司牵头攻克了高精度主动柔顺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出新一代控制器,广泛应用于29种型号的国产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产品中。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支持机器人产业在细分行业的推广应用,提升产品产业化能力。经我们推荐,新松公司、三一重装、沈阳沐森科技分别入选医疗、矿山、农业领域机器人应用优秀场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海斗一号”、“奋斗号”创造了中国深潜的多项纪录,研制的水陆两栖机器人、水下变结构机器人成功完成了冬奥会水下火炬传递,上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协助冬残奥会火炬手传递火炬。
二是推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目前我市机器人产业拥有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服务平台总数达29个,其中:科技创新平台20个,国家级检验检测平台有2个,教育培训平台3个,各级联盟及相关机构4个。重点推进中国科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项目建设,目前已正式竣工备案。投入使用的4栋大楼中,2栋为机器人化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与验证平台。
三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两化深度融合,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和可靠性。我们积极组织全市工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水平自评估与管理体系贯标工作,2022年两化融合参评企业数量突破310家,智能制造成熟评价参评企业数量近130家,推荐4家企业成功获评辽宁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全面推进场景建设,形成场景培育清单,2022年累计梳理场景315个,沈阳航空制造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计划调度-生产计划优化”等6个典型场景获评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不间断征集挖掘优质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组织启动项目征集与已入库项目调度,2022年度库内推进智能升级项目达到104个,并推荐150余个项目申报各类试点示范。
四是发挥产业联盟示范作用,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是中国机器人联盟理事长单位,也是科技部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在业内有较强的知名度和号召力。同时我们还成立了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沈阳机床(集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高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等38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组建的“沈阳市机器人产业联盟” ,形成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合力。2022年建设提升类联盟中包括沈阳市众拓机器人产学研联盟、沈阳市润芃智能大幅面金属板材切割预喷码机器人结构设计产学研联盟等机器人领域36家,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中包括辽宁新松机器人产学研联盟等4家。
四、完善人才梯队,涵养机器人产业内生发展动力
一是落实重点领域人才发展规划,对新松机器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企业和院所认真落实“兴沈英才计划”,为机器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政策保障。将各类机器人优秀人才纳入我市人才政策体系予以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人才落实相关政策待遇。同时,积极向用人主体授权,向企业大力倾斜,让企业唱主角,构建“企业认可、市场评价、政府支持”的人才认定新模式。
二是优先培育机器人领域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新松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院所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53人,博士研究生9人。中国科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已完成2022年度的招生计划,招收硕士生、博士生、联培硕士生超过250人。
三是加强机器人产业相关的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建设。2022年,沈阳市印发《沈阳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2022—2024)》,全面启动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瞄准智能芯片、智能语音及翻译、智能图像、智能器件四大核心产业,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智能运载工具、智能医疗与健康服务、智能物流、智能家居六大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开展“4+6”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实施“512”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包括机器人+、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能语言五大技术应用示范。
四是加大对人才中介机构的奖励力度,提高“市场化”,激活人才市场。2021年我市制定了《沈阳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补助资金人才专项实施细则》,明确对促成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技术合同的技术转移机构,每个项目按照不超过企业实际支付技术合同费用的3%给予奖励,每个项目最高50万元。对技术经纪人上一年度绩效评价优秀的评为“服务之星”,每年评选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30名,分别给予最高10万元、5万元、3万元、1万元奖励。在支持创新人才引育方面,沈阳已经形成了以“带土移植”团队引进为重点,涵盖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中青年科技人才等各类人才引育的政策体系,对引进的与企业合作开展攻关的创新团队,实施“兴沈英才计划”,对引进的与企业合作开展攻关的创新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项目资助、500万元团队奖励;对引进的在沈转化科技成果、创办科技企业的人才团队,给予启动阶段最高1000万元、发展阶段最高2000万元的资助。目前,沈阳已经引进了69个“带土移植”团队。另外,沈阳已培育了689个青年科技人才(团队),赋予了220家单位人才自主认定权。
五、构建多层次开放式创新网络,强化机器人产业自立自强
一是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为提高我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力,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韩国无人系统学会共同主办了第六届中韩水下机器人研讨会。按照省委主要领导“沈阳市要把机器人产业这样具有先发优势的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链,可以到合肥、武汉去学习”的指示,由李军副市长带队于3月中旬到武汉市、合肥市的代表性企业进行了考察学习。
二是加强我市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伺服电机等关键环节,推动安川电机(沈阳)有限公司新建新规生产线项目建设,对ΣX(伺服电机十代)新机种生产线构建,新建和改造39条ΣX生产线,项目完成后十代产品将替代七代产品成为市场需要的主流产品。
三是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化,新松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机器人)标准化试点项目去年4月该项目通过了国家专家组考核评估。试点期间,新松公司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26项、团体标准13项、企业标准22项,主导制定的《机器人安全总则》(GB/T 38244-2019)等国家标准填补了机器人基础和通用标准空白。截至目前,新松公司、中科院自动化所、东北大学等企业、科研院所和院校参与制定机器人相关国家标准34项,企业标准43项,团体标准18项。
四是打造城市新名片。中国沈阳国际机器人大会已成功举办七届,累计邀请到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200多位海内外机器人领域专家和企业高管,受疫情影响,2022年展会于8月25日在线上举行,邀请到133家智能制造企业参展,展品数量480余种,今年的中国沈阳国际机器人大会工作方案已初步形成。
五是产业集群建设方面。依托新松公司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组织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参加了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并成功胜出。我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入选45个国家先进制造集群名单,成为引领带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发展的“国家队”,实现了我省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零”的突破。
下一步,我市机器人产业将以头部企业新松机器人为核心,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为重点,支持研企协同创新,不断强长板,补短板,加快构建机器人产业生态体系,用好政策资金,持续提升创新平台服务能力,利用各类政策培育企业,吸引和培育产业人才,同时鼓励现有企业进军机器人产业,助推我市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
感谢您对沈阳工业发展和机器人产业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4月25日
(联系人:崔晓旭 联系电话:22737287)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