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首页 优化营商环境 信用建设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栏目列表
市政协委员提案
市政协委员提案
市政协第十五届二次会议《关于促进共享经济与沈阳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提案案》(第492号)的答复
信息来源: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19-08-13

王永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共享经济与沈阳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提案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制造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收到您的提案后,我局会同市大数据局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调研,对您所提建议积极汲取的同时,认真开展了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对促进共享经济与沈阳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认识
    正如您在提案中提到的制造业与共享经济的融合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重构供给侧结构的重要途径,对制造业转型有重要意义。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关于发挥制造龙头企业作用,拓展制造业产能共享模式等建议非常中肯,对促进共享经济与沈阳制造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内容作为我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我局与市直相关部门长期推进的重点工作。
我市高度重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将推进“互联网+制造”放在优先位置,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着力优化发展环境,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关联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二、对委员所提意见建议的答复
    我市制造业“量高质不高”一直是制约我市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中低端生产模式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现实问题。产能过剩日益加剧、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结构性错配的问题越发突出。制造业产能共享模式正是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通过互联网平台,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可以结合自己长期的资源优势、生产优势等进行有效的整合,带动众多中小企业软硬件设施的改造和生产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众包众创等制造业产能共享活动中来,能够为制造业营造出创新创业的发展态势,有利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强市的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发挥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1.构建先进装备体系,加快培育制造业龙头企业。
以智能装备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和着力点,着力培育壮大“三大集群”:以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为龙头,构建智能制造基础装备产业集群;以汽车、航空、电力装备等产业为主体,构建先进装备产业集群;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为支撑,构建先进装备智能制造支撑产业集群。推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建设国家级汽车产业中心。
    2.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一是深入开展两化融合基础性工作,依托沈阳市两化融合评估与贯标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自觉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和自对标,帮助企业主动查找自身问题和短板,不断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
    二是继续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务的试点示范,优先推荐典型的、有推广意义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申报省及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模式和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企业智能升级。
    三是鼓励系统方案服务商、方案解决商与工业企业展开对接合作,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全过程,通过开展两化融合培训、座谈会和系列宣传培训活动,提高全社会对两化融合的认识和理解,营造良好的两化融合发展环境。
    四是积极争取获得国家智能制造政策和资金支持,主动对接国家、省智能制造相关战略、规划,争取智能制造专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国家专项和政策的支持。
    3.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科技条件平台体系建设。  
    一是制定出台《沈阳市推进科技资源共享深化协同创新实施方案》、《沈阳市科技条件平台绩效考评实施细则(试行)》,连同《沈阳市科技条件平台管理办法(暂行)》、《沈阳市科技创新券实施办法(暂行)》,形成了促进我市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一个方案两个办法一个细则”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条件平台信息系统“整合资源”和“服务企业”两大功能作用,提升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效率。目前,沈阳市科技条件平台上线服务机构201家,聚集开放共享原值13.12亿元的科研仪器设备1863台(套)、科技成果1021项,提供科技服务项目2035项,服务中小企业583家(次)。
    二是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激活校企成果转化活力。建立由41家高校院所参加的市长—高校校长(科研院所长)联席会议制度,解决高校院所地方事务和历史遗留问题,支持引导高校院所输出创新成果、市校共建创新平台。依托中科院沈阳分院,扩展至科学院系统,签订新一轮院地合作协议,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组织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大中小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两年来,累计组织我市企业参加对接会30余场。
    三是组织实施市科技计划,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机器人、新材料等重要领域,组织百项重大研发项目、百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打造“双百工程”。
    (二) 拓展制造业产能共享模式
     将产能共享作为我市“互联网+制造”重点工作内容,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鼓励龙头企业自建、第三方互联网企业搭建制造业产业平台,构建产业链纵向集成、跨产业横向交融、多方参与的制造业生态圈。充分发挥沈阳机床、三一重工、海尔电冰箱龙头制造企业的带动作用,在电力装备、通用装备、专用装备、航空、数字医疗器械等领域,为用户提供智能装备(产品)远程操控、故障预测与诊断、健康状况评估、虚拟设备维护方案制定与执行、系统解决方案等增值服务。典型案例如下:
    1.沈阳机床iSESOL云平台作为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中心,根据订单规模与加工能力进行区域“派单”、提升加工效率与最优化配置工作。当用户有机加工需求后,可直接将订单发布在平台上,制造谷在网络上接受订单信息后即开始试加工。通过该平台可在更大范围内采集订单需求,并根据不同区域产能情况进行订单分配,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协同制造。通过这种程序,生产方式将会发生重大改变,在网络直接下单,云平台将根据订单情况派发到各地区制造谷,工件被加工完成后可以直接运输到最终目的地。大大减少了物流时间,提高生产率。基于iSESOL平台构建的智能制造生态圈,将改变大而全的高度集中的制造模式,逐步形成分布式布局、分级式结构和分享式经济的新型工业体系。通过iSESO云平台,把所有区域级的信息上传到云端,形成网络上的互联互通,形成信息流上的共享,最终实现价值上的分享。
    2.三一重工通过逐步的对生产、制造和服务过程中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整合,推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服务平台――树根互联,通过这一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储存和共享,为更多的企业提供优质的生产信息服务。
    3.沈阳海尔电冰箱在海尔集团“人单合一”模式的指引下,搭建一流资源无障碍进入的生态圈,将沈阳冰箱打造成具有高柔性、高精度、高效率的互联工厂,通过海尔集团众创汇平台满足用户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需求。
    (三)完善制造业产能共享的基础设施
制造业产能共享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在开展研发投入、机械设备、产品技术、物流运输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进一步的完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实现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融合与发展打下基础,为制造业产能共享提供更多的可能。这将大大的降低制造业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简化制造业企业的业务流程,促进优质资源的整合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1.推动“企业上云”。加快企业研发设计类工具、核心业务系统、底层设备和产品逐步向云平台迁移。依托华为沈阳智能制造云和软件开发云、紫光沈阳工业云,加快建设中科云翼云服务平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SIA海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东软集团智能化远程运维服务平台、沈阳紫光中德电气设备协同制造云平台等企业级平台,并逐步向行业和区域级扩展。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类工具、核心业务系统、底层设备和产品逐步向云端迁移,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对上工业云或智能制造云项目的工业企业和上软件开发云的软件企业给予补贴支持。
    2.加强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引育。鼓励企业与系统集成商、技术服务商、科研院校等单位联合技术攻关、联合组织项目建设;整合德国西门子、诗道芬、中科院自动化所、新松公司、东软集团、用友公司等国内外社会优质资源,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撑,逐步构建具有我市特色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3.打造智能制造大数据平台。开展大数据平台建设,发展基于工业大数据分析的工艺提升、智能排产、过程控制优化、能耗优化等智能决策与控制应用。整合企业、研究院、服务机构等资源,将企业需求和技术专家力量进行无缝对接,帮助有需求的企业提升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节约资源消耗、保障生产安全,实现制造智能化。支持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东软集团等科研机构和企业突破数据集成、平台管理、开发工具、微服务框架、建模分析等关键技术瓶颈,形成有效支撑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重点推进华为云、紫光云、国信优易装备制造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支撑项目的建设。
    4.搭建“三合一” 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依托格微公司,搭建“三合一” 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投入开展企业宣传和现场培训等工作,扩大平台影响力,推动企业全员应用,提升平台的应用效益。充分发挥沈阳市智慧工业云平台、沈阳市工业监测平台和沈阳市企业网络服务平台作用,为全市每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个性化定制的“比特能大数据图书馆”,利用企业的经营状态、技术研发、市场需求和大数据应用统计数据,深化配置企业知识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实时精准的信息推送服务。
    感谢您对沈阳工业经济发展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19年4月12日
(联系人:穆娜   联系电话:22842035  15204001166)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