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首页 优化营商环境 信用建设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栏目列表
市政协委员提案
市政协委员提案
市政协第十五届三次会议《关于推动我市由装备制造业大市向强市转变的提案》(第0143号)的答复
信息来源: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0-03-20

致公党市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市由装备制造业大市向强市转变的提案》收悉。感谢你们对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收到你们的提案后,我局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您所提建议充分汲取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装备制造业基本情况

沈阳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产业体系完备,主要包括汽车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航空产业、机器人产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近年来,沈阳市积极抢抓中央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快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508.5亿元,同比增长1.2%。

(一)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是我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积累,产业已经形成了种类齐全、配套日趋完整,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目前整车生产企业有华晨宝马、华晨雷诺金杯、上通北盛、华晨中华、金杯车辆,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有航天三菱、新光华晨、华晨动力机械等。主要产品以乘用车和汽车发动机为重点,以商用车、专用车、轻卡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为补充,具有一定整车制造和零部件配套能力,向上可延伸至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以及和零部件制造相关的其他基础工业,向下可延伸至服务贸易领域,包括汽车销售、维修、金融等服务。近年来,汽车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我市第一大行业,产业空间布局相对合理,经济效益指标在工业领域名列前茅,为全市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9年,汽车产业完成产值2429.1亿元,同比增长2.6%。

(二)机械装备制造业

机械装备制造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产业链发展较完备,产品国内市场份额较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能力较强。主要代表企业有沈阳机床集团、沈鼓集团、北方重工集团、特变沈变公司、三一重装等。主要产品有金属切削机床、压缩机、核主泵、大型石化泵、盾构机、磨煤机、煤炭综采设备、变压器、冶金设备、散料装运设备等。大型数控机床已跻身世界机床先进行列,数控机床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电力装备特高压1000kV级及以下交流变压器、电抗器、特种变压器及±1100kV直流换流变压器、平波电抗器等的研发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国际领先;通用石化重矿装备大型液化天然气装置用压缩机、百万吨乙烯三机压缩机、石油管道泵、大型石油天然气集输管线装置、页岩气压裂成套装备、硬岩掘进机、输送机等多种新产品的设计、制造、服务和成套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由于北方交通重工公司、机床集团、北方重工集团、利源轨道交通等企业先后进入司法重整,企业产值大幅下降,逆向拉动产业经济指标,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呈逐渐下降态势。2019年,机械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932.8亿元(含机器人产业),同比下降1.2%。

(三)航空产业

航空产业是我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涵盖军用飞机及航空发动机整机、民用飞机大部件转包和零部件制造、通航及无人机整机以及航空运营和维修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航空体系。我市是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拥有沈飞集团、黎明航发集团、沈飞民机、西子航空、壮龙无人机、无距科技和601所、606所、626所等一批重要航空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民用航空产业目前产品涵盖了国内外主要干、支线民用飞机的机身段、舱门、电缆、吊挂、机翼前缘等机体结构部段。近年来,航空产业依托国际民用飞机市场需求旺盛、国内军品订单持续增多以及通航、无人机市场向好等有利因素,产业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2019年,航空产业完成产值20.1亿元(不含军品),同比增长26.1%。

(四)机器人产业

机器人产业是我市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沈阳是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源地和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建立的国内顶级的机器人研究机构——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水平在国内相关领域处于核心和带头地位。新松机器人公司是我国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我市还拥有通用机器人、大族赛特维机器人、众拓机器人等重点企业。主要产品有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洁净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基础不断夯实、规模逐步壮大、企业布局逐渐完备、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新型业态初步呈现。2019年,机器人产业实现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9.5%。

(五)电子信息制造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自主创新、推进转型升级,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主要涵盖集成电路装备、数字医疗、手机及智能终端、数字视听以及工业电子等板块,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主要代表企业有富创精密、芯源微电子、拓荆科技、东软医疗、云狐科技、同方多媒体等。主要产品有IC零部件、涂胶显影设备、PECVD设备、256层CT、三防手机及可穿戴设备、数字液晶电视等。近年来,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集成电路装备、数字医疗发展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是数字视听、手机及通信终端受龙头企业市场需求疲软、竞争激烈、产业转型等影响,重点企业产值大幅下降,电子信息制造业内部发展出现不平衡。2019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产值126.5亿元,同比下降10.1%。

    二、对委员所提意见建议的答复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质量发展及辽宁省主动“挤水分”,装备制造业发展开始进入缓慢发展的转型时期,淘汰落后产能、产业结构调整、新产品研制、智能制造应用、精益管理、开拓市场、服务型制造、绿色发展等是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中央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重大战略布局下,沈阳装备制造业以稳增长、促升级为目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不断推动转型升级,打造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推动我市由装备制造业大市向强市转变。

(一)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质量水平

一是做优做强高档数控机床、通用石化重矿装备、电力装备、集成电路装备等优势产业,支持引导企业通过关键零部件及核心功能部件技术攻关、重大产品研发。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及推广应用、保险补偿政策,推动重大技术装备水平整体提升及研发应用。二是推进重点领域智能升级,分层次推进各行业智能升级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行业示范项目。三是持续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依托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四是持续培育产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加强对示范(培育)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引导和支持企业专注于细分产品领域的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提升国际知名度与竞争力,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一批企业走单项冠军发展道路。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装备制造绿色化   

一是坚持以绿色化改造为重点,持续引领企业走绿色、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二是优先推荐绿色示范企业得到政策支持,帮助绿色制造企业申请上级相关资金支持。三是做好节能降耗工作,鼓励并引导企业申报上级各类节能装备推荐目录,组织企业积极申报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工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等项目。四是加快提升机电产品再制造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围绕价值量大、技术含量高设备,推动建立“机电产品—修复再生—再利用”产业链。

(三)大力推进装备制造服务业发展

一是推动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优选与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带动性强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建立服务型制造项目库,推动入库优质项目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向全市企业辐射。三是培育推荐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推动设计协会、高校与企业合作,推动工业设计大赛、设计大师走进沈阳、设计师走进企业等系列行业活动。四是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解决中小企业共性需求、改善经营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四)全面加强产业配套能力

一是持续提高企业对“四基”研发与产业化的积极性,重点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开展工业基础瓶颈普查,深入挖掘我市潜在的工业强基重点企业,做好重点企业的培育和服务工作。二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围绕重点领域加快补链、建链、延链、强链,不断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和实力。三是持续推进大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人才、信息化融合发展,开展推荐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辽宁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工作,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打造一批具有持续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

(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装备制造全球化

一是发挥中科院金属所、东北大学等科研院校的研发优势,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产业上下游有效协同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推进装备制造业领域所需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性材料及前沿新材料等研发及应用。二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市委、市政府“走出去”战略要求,以汽车与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端装备为重点领域,加大定向招商力度,着力扩大对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三是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开展对外产能和项目合作,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览会,宣传品牌,开拓市场。

(六)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

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为企业服务意识,营造装备制造业良好发展环境,以立行立办的精神和优质高效的服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与国家部委、省厅沟通联系,紧密对接国家有关部委、辽宁省落实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相关工作,及时跟踪政策变化,建立“部、省、市、区”联动机制,实现上下对接、左右贯通。三是完善“企业管家制度”,充分发挥管家在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聚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需求,精准发力,依法依规解决企业发展难题。

三、下一步工作

(一)抓好技术改造。建立技术改造项目库,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统筹使用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强重点项目管理和服务,强化落实项目包保帮扶机制。全面推进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建设,推动企业生产线升级改造,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二)抓好精益管理。深入宣讲精益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坚持精准施策推动精益管理咨询,扩展精益管理培训范围。推广精益管理方法,总结培育典型形成推广案例,强化示范引领积极宣传推广经验,推进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团队建设。

(三)抓好跟踪问效。结合年度工作安排,建立台账制度,按照推进计划、时间安排、进展情况、责任人员和下步举措等内容,形成任务清单,推动各项任务梯次开展、扎实推进。及时跟踪重要任务和重点项目进展,严格过程把控,狠抓末端落实。建立责任体系、评价体系,使每一项任务特别是重点工作,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评价,有反馈。

 

感谢你们对沈阳装备制造业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0年3月20日

(联系人:陈梅湛 刘易林  联系电话:22737287)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