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冬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地方化工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化工产业发展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收到您的建议后,我局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您所提建议充分汲取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推进我市化工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品覆盖面广,产业关联度高。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沈阳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等领域快速发展,对石化等原材料的需求空间巨大。深度开发利用石化下游精深加工产品,为我市航空航天、机械装备、汽车等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对推动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您在对我市、沈阳中心城市群区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化工原料供给、发展现状、短板不足等方面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推进地方化工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完全符合沈阳化工产业发展的实际,充分体现了市人大代表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认真负责的履职担当精神。我市石化产业虽门类众多,但缺乏上游龙头原料企业,上游基础原料板块基本空白,原材料与市场“两头在外”,产业链条并不完整。结合您的宝贵建议,我们将不断深入研究解决沈阳市化工产业如何特色化发展这个课题,联合市直有关部门,发挥各自优势,按照“安全、环保、特色、高端”的原则,依托区域中心城市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以沈阳化工园为载体,充分利用周边石化资源,重点发展橡塑制品、医药中间体、高端油漆涂料、新型催化材料和碳纤维等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沈阳化工产业。
二、我市化工产业基本情况
(一)产业总体情况
我市石油化工行业由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橡胶制品3个细分行业组成,经济规模各占三分之一。目前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14户,代表性企业有沈阳化工集团、米其林轮胎、普利司通轮胎、赛轮轮胎、科创化学品、三聚凯特催化剂等,主导产品包括PVC糊树脂、聚乙烯、丙烯酸酯、轮胎及橡胶制品、催化剂、农药等。2020年,我市石化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6亿元,同比下降10%;实现增加值41.5亿元,同比下降2.2%。
(二)产业链情况
我市油、气、煤炭、电石、原盐、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等上游基础资源匮乏。三烯三苯等基本化工原料主要集中在大连、盘锦、营口、辽阳等周边地区,沈化股份20万吨/年PVC糊树脂虽然是国内最大的医疗手套原料生产基地,但下游应用企业都集中在京津冀及江浙等地。下游方面,橡胶加工具有米其林和普利司通2户世界顶级品牌优势,精细化工在涂料、染料、农药、催化剂等精细化工品有一定基础。总体来看,我市石化产业链建设需通过有效利用周边中间原料资源,开发高端产品,延伸精深加工链条,以轮胎、油漆涂料等产品为重点,提高化工产品与本地汽车、航空、装备等产业配套水平;同时,结合本地人才技术优势,拓展生产服务业等新型业态发展,也是构建更具发展活力的石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
三、下步推进化工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推进沈阳化工园区合规建设。完善沈阳化工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园中村”搬迁,实现园区封闭化管理。利用新一代信息与通讯技术整合园区信息资源,建设一体化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在安全管理、环境监测、应急响应、能源管理等领域实现智能化管理。同时,按照“化工项目进园区”的要求,推动市内化工企业通过升级改造,搬迁进入化工园区规范发展。
二是发挥存量优势,做大橡胶加工产业。依托米其林、普利司通、赛轮轮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继续扩大轮胎生产规模,完善轮胎品种结构,提升工程、航空、农用领域的轮胎子午化率,增加低扁平、绿色轮胎生产能力,打造技术领先的国内高端轮胎生产基地。依托沈阳橡胶研究院、普利司通、城市公用集团橡胶制品公司、三橡股份、橡四公司等骨干企业,做大军用橡胶制品、橡胶坝、高铁和航空橡胶制品、海洋橡胶制品等非轮胎橡胶制品产业。依托沈阳汽车工业发展规模,加速发展车用橡塑制品。
三是加快协同创新,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工产业。推进沈阳化工研究院、沈阳橡胶研究院、沈阳感光化工研究院、沈阳化工大学等知名院所和科创化学品、三聚凯特催化剂、百傲化学等优势企业协同创新,提高精细化工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借助沈阳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航空航天、医药、电子信息等制造业潜在配套优势,做大高档汽车涂料、防腐工业涂料、军工隐形涂料、建筑涂料、锂电池软粘合剂、HFA芯片助剂及IC制造高纯试剂等精细化工产品,持续提升本地配套率。
四是深化外引内调,延长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利用周边丰富的石化资源,在新能源及电子信息配套材料、碳纤维原丝、碳纤维改性材料等领域形成特色产能和应用示范。依托中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建设、光学镜头PG树脂、HFA芯片制造辅材等。利用丙烯腈等周边资源,加快中科北方千吨级碳纤维项目建设,提高原丝生产能力和复材加工能力,力争为沈飞民机、西子航空等企业配套,构建下游产业链。利用周边丙烯腈基、粘胶基碳纤维原丝资源,推动富莱碳纤维二期1500吨改性活性炭纤维毡项目开工建设并尽快投产,形成2500吨/年单晶炉保温新材料产能。
五是利用综合资源优势,培育化工产业新业态。利用中心城市综合资源优势,推动一批石化产品电子交易、研发及中试放大平台、第三方共性检测检验平台、危废处理中心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沈阳及周边众多的石油化工企业提供服务。重点推进沈阳石化产品交易中心二期、中化集团关键共性技术孵化平台、沈阳化工研究院危化品及毒理学研究中心、沈化股份PVC糊树脂中试基地等重点平台建设。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引领周边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我市的科研、人才等优势,有效利用周边区域的资源禀赋,弥补产业上游资源短缺的短板,带动省内资源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联合鞍山、抚顺、辽阳等资源富集地区,打造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体系,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格局。
(二)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研发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市级技术中心,提高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能力和水平。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促进企业及时了解和利用我市科研院所的成熟技术,通过共同组建联合实验室、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方式,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加强原始创新能力,畅通创新链,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创新机制。
(三)加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搭建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加强与中国中化、中国化工集团等央企、国内大型企业及跨国公司合资合作,选择性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吸引资金、高端技术和装备,提高我市石化产业水平;积极推进米其林新增600万套高性能子午线轮胎、中科北方碳纤维、富莱碳纤维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轮胎、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四)推进产业智能化发展。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加工技术融合发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运筹优化、系统仿真、机器人等技术与研发、运行、管理、服务等制造流程的各个环节相融合,提升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和管理水平,推进我市石油化工产业在制造加工、运营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全系统全方位智能化。
(五)推进产业军民融合发展。围绕国家在国防领域、重大民生、重大基础工程等方面布局的重大工程和项目需求,开展新产品科研攻关,重点以橡塑产品、隐形涂料、碳纤维等为核心,打造一批具有沈阳特色和优势的军民两用高端材料。逐步推进军品配套新材料向具备资质企业开放,发挥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向有资质民品企业提供军工装备对新产品的需求信息。
(六)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改造,运用先进适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提高资源梯级利用水平,推动节能减排以及低碳技术和产品的普及应用,推广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以及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构建高效、清洁、低碳、生态、环保、循环的产业体系。
(七)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继续落实新材料首批次应用补贴等政策,在国家重大工程应用奖励、本地重点产业应用奖励、“专精特新”奖励、平台建设奖励等方面不断完善我市新产品研发与产业振兴发展政策体系,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新产品推广应用,帮助企业用好用足用活相关优惠政策,严格落实、完善降低增值税税率、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土地支持、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八)强化营商环境服务机制。在“万人进万企”基础上,推进落实“一联三帮”,助企纾困解难、发展壮大。发挥“企业管家”作用,实施分类帮扶,建立“线下”精准帮扶,“线上”平台解决双向服务机制。推进实施“一网通办”“一网通管”,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依法开放、使用、共享、保护数据的良好环境。
感谢您对推进我市化工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年3月10日
(联系人:王鹏 联系电话:22727398)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