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首页 优化营商环境 信用建设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栏目列表
市人大代表建议
市人大代表建议
市人大第十六届四次会议《关于抓住氢能发展机遇期加快推动沈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813号)的答复
信息来源: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1-04-27

赵凯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抓住氢能发展机遇期加快推动沈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能源发展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收到您的建议后,我局、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环保局、交通局等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您所提建议充分汲取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氢能发展基本情况

氢能具有来源丰富、清洁无污染、可再生可储存的特点,加快发展氢能产业,对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氢能应用新兴领域得到迅猛发展。广东、江苏、上海、北京先发优势明显,山东、湖北、河南等省市氢能源发展势头较为迅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主要氢能产业集群。

二、对代表所提意见建议的答复

我市在谋划和推进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需立足于本市实际,聚焦产业链中的重点环节,重点发展以压缩机、储气瓶等为主的氢能装备产业;在氢燃料电池领域,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际先进的燃料电池生产企业,填补我市氢燃料电池产品空白,并从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入手,营造产业氛围,为谋划氢能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打好基础。

1.统筹考虑资源与成本因素,把握安全风险管控

从我市氢能发展资源看,我市资源禀赋及产业发展定位不足以提供产量充足、经济性好的氢气保障,外购氢气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等主要应用终端将大大增加成本。当前成熟的制氢技术主要包括煤制氢、天然气重整制氢、工业副产制氢、电解水制氢等。其中,煤制氢虽具有原料足、成本低、生产规模大等特点,目前最具市场竞争力,但高耗能、高污染,同时我市没有本地煤矿;天然气重整制氢是主流制氢方式,我市天然气资源匮乏,主要依靠管道引进,成本较高;工业副产氢气主要分布在钢铁、化工等行业,利用焦炉煤气、甲醇等提纯制氢,这些行业与我市产业定位不相符,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利用弃风、弃光电能制氢虽可解决环保和用电成本问题,但无法持续供应,且受全省风电光伏指标制约,我市风电光伏规模有限,暂不存在弃风、弃光情况。

从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看,尚存在安全应用的隐患及制约,三环范围内暂无法实施。氢气尚未写入《能源法》,省级层面也未研究制定氢气作为能源管理的地方法规和标准,且氢气具有易燃、易爆、易泄露特性,目前储存、使用、经营及运输均按照危险化学品进行严格管理,在我市仍属于《严格限制和控制区域危险化学品目录(共633种)》的品种。按照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沈阳市危险化学品禁止限制和控制目录的通知 (沈政办发〔2020〕37号),严格限制和控制区域内(沈阳市三环绕城高速公路环线以内区域(含绕城高速公路))禁止危险化学品生产和有储存经营,暂不具备实施加氢站配套建设条件。

2.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优势,重点发展氢能装备产业

沈阳是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是装备制造业集中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特别是压缩机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沈鼓集团是国家机械行业通用机械风机行业、压缩机行业和泵类行业的会长单位,三大类通用机械的行业研究所均设在沈鼓集团,担负着行业技术标准制定和发布,相关装置的检验和检测工作,技术实力雄厚,具备向氢能装备领域拓展的基础。远大压缩机是国家级检测中心、辽宁省往复压缩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公司研制的“70MpaG加氢站用隔膜压缩机”已获得国家专利并进入美国市场。引导沈鼓集团、远大压缩机等装备制造业企业在稳固传统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从加氢站用压缩机等氢能装备入手,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向氢能源领域拓展。

在储氢瓶装备生产研发方面,沈阳斯林达安科新技术有限公司成功开发、研制出氢气车用瓶,使我国高压储氢容器制造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该公司车用氢气铝合金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成功示范应用,成为国内首创。目前该公司生产的70兆帕氢气瓶已通过型式试验,成为全国首家。多年来,该公司曾先后为美国叉车公司PLUG POWER、丰田、上汽、广汽、大通等多家燃料电池汽车生产企业配套车用储氢瓶。

3.鼓励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助力氢能关键技术突破     

一是瞄准制约我市氢能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帮助氢能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科技计划攻关项目,争取国拨资金及省级配套资金支持。同时,针对氢能企业发展科技创新需求,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人才引进、联合攻关、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制定《沈阳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计划专项实施细则》,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企业突破发展技术瓶颈。

二是加大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工作力度,摸清氢能产业领域的高技术高成长型企业,采取一企一策形式,整合产、学、研各方资源,精准扶持、个性化关心,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和瞪羚、独角兽企业,兑现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使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创新投入。

三是加大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力度。目前沈阳市科技条件平台汇聚服务机构246家,共享科研仪器设备2540台(套),登记科技成果2039项,在线注册企业2428家,可提供各类科技服务项目3008项,能够为企业科研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服务支撑。鼓励相关企业申领科技创新券,在线购买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信息等服务。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平台的运行效率,通过平台交流,畅通企业和企业之间、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促进科技成果本地熟化、孵化、转化、产业化。

4.围绕氢能产业发展,促进对外经济合作洽谈

新能源、环保产业是我市对日招商的重要领域之一,一直以来,我们积极推进沈阳市在新能源领域与日本相关企业和机构的交流合作。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是日本规模最大的核心性研究开发机构,该机构已委托太平洋咨询设计株式会社和株式会社安井建筑设计事务所在国内若干城市进行前期调研。经市商务局牵线搭桥,在市工信局、市环保局密切配合和协助下,两家公司与沈阳万科公司就以沈阳万科中日产业园为载体,开展氢能示范项目合作进行深入洽谈。太平洋咨询设计株式会社和株式会社安井建筑设计事务所已多次访沈,对沈阳市氢能供给、氢能燃料电池产业动向、甲基环乙烷(MCH)生产条件、氢能运输条件及市场前景等进行调研。此外,市商务局与NEDO、太平洋咨询设计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安井建筑设计事务所和万科公司通过线上、互访等方式进行了多次交流和洽谈。2020年11月,应市商务局邀请,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北京事务所所长高木重孝一行访沈,就该项目进行进一步推进。

目前,氢能示范项目第一阶段调研已经完成,进入第二阶段调研,市商务局将继续积极跟踪推进该项目的进程。

5、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助力沈阳空气污染治理

氢能是一种理想的未来燃料,氢在燃烧时与氧产生化合作用后分解成水,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从而解决了矿物燃料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最终导致使地球变暖的问题。

根据2019年沈阳市源解析结果,对PM2.5的贡献从大到小的污染物依次为燃煤(30.1%)、机动车(19.3%)、扬尘(11.4%)、餐饮油烟(9.8%)、生物质燃烧(10.6%)、工业(10.4%)和其他(8.4%)。机动车是我市PM2.5的第二大贡献源。如果将现有机动车全部替换为氢能源汽车,则有望使我市PM2.5浓度下降约20%。

综上所述,目前汽车行业是氢能源利用前景较好的领域。但氢燃料电池车的燃料成本约为燃油车的1.8倍,目前国内外主要通过政府补贴方式推广氢能源汽车,推广成本较高。同时加氢站部分关键设备仍以进口为主,投资建设成本较高,也制约了氢能源车的推广。我市可以根据氢能源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适时推进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氢燃料电池物流车的示范应用。

6.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逐步形成产业氛围

在产业链上游,依托沈阳市现有的产业基础,以黎明气体集团及其子公司洪升气体为核心,发展氢能的制备和储运产业;在产业链中游,利用沈阳远大压缩机有限公司、沈鼓集团、沈阳斯林达安科有限公司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发展氢压缩机、储气瓶等氢能装备产品;在产业链下游,力争引进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氢能分布式能源等企业,加强氢能产业发展的丰厚度。

三、下一步工作

一是密切关注国家相关部门对氢能及燃料电池发展的相关政策及技术发展进程,结合我市实际和未来发展定位,探索切实可行的氢能发展路径。

二是鼓励有积极性的企业在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发储备、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公交车、物流车示范运营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工作,逐步推进氢能在热电联供等领域的多元化应用。

三是充分考虑与抚顺、辽阳、鞍山、本溪等周边城市合作,各自利用现有优势产业,补齐产业链条,统筹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推进氢能产业区域合作。

感谢您对我市氢能发展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年4月25日

(联系人:常淇   联系电话:13322448930)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