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首页 优化营商环境 信用建设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栏目列表
市人大代表建议
市人大代表建议
市人大第十六届三次会议《关于促进我市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778号)的答复
信息来源: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0-05-08

李梅琴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市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沈阳市产业聚集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收到您的建议后,我局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您所提建议充分汲取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近年来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总体情况

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一直是我市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从2004年开始,我市发展产业集群在各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形成相互依存,配套齐全的完整产业链条,实现土地高效集约利用,产品成本降低,有利于市场竞争的优势产业格局。“十二五”期间,经过不断的调整提升,全市产业集群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全市产业集群由35个调整到24个,调整后产业集聚度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市级产业集群销售超百亿产业集群数量从2010年的14个增加到2015年的18个,实现了2个超千亿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全市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增速一直高于全市规上企业销售收入增速,日益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2014年,全市重点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7%,已经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4个产业集群有23个在新城新市镇,每年为城镇上缴100多亿元税金,解决40多万人就业。“一市一区两县”11个集群共吸纳农村劳动力和解决就业13万人。康平塑编、法库陶瓷用工人数都超过3万人,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初步形成了我市产业集聚发展格局。随着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进入了“十三五”时期,依据国家工信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我市以建设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为目标,按照产业化、城镇化、生态化的标准,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打造智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2019年我局结合全市产业集群发展实际,对全市产业集群进一步调整,保留20个市级重点产业集群。截至2019年,我市20个重点产业集群完成产值4527亿元,同比增长2.7%,入驻企业1025户,从业人员24万人。两个千亿集群继续保持千亿产出,铁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完成产值1219亿元,大东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完成产值1562亿元,同比增长12.8%;超百亿产业集群4个,其中200亿以上集群2个,沈北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完成产值414亿元,同比增长9.7%,铁西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完成产值327亿,同比增长7%;沈北智慧产业集群和大东航空航天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分别完成产值131亿元和120亿元。2019年,“一市一区两县”7个重点产业集群完成产值240亿元,同比增长7%。入驻企业391家,从业人员4.9万人。

二、对代表所提意见建议的答复

(一)深入调研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对全市产业集群规划进行了调整

2019年,我们深入新民、辽中、法库康平等地区对产业集群进行调研,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针对郊县区企业产品运输信息不畅问题,我们对部分产业集中的开发区(园区),重点是法库、康平等4个郊县区企业产品运输情况进行了调研,在法库县召开了由工信局、交通局、商务局、营口港法库场站、物流协会、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针对企业提出的问题,我们会同市发改委、交通局、商务局、法库县等相关部门和物流协会共同研究,给予了答复和落实解决。同时,为了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依据各地区的产业优势,在充分调研汽车、装备、医药化工等行业的基础上,对市级重点产业集群进行了调整,印发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进一步壮大市级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通知》(沈工信发[2019]1号),汰弱留强,确定20个市级重点产业集群,进一步明确各区、县(市)和开发区(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产业功能定位。

(二)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为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提供了有力保障

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多年来,我们始终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产业集群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培育建设一批产业、产品协同研发平台,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推动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引导创新资源向集群集聚。自2011年开始至今,已有20个综合性的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建设,已完成投资5.4亿元。有4个平台通过省经信委的验收。有9个服务平台已边建设边使用,这些平台建成后,将服务于我市70%以上的产业集群。特别是铁西装备制造产品检测平台、沈北手机检测平台、浑南IC装备制造公共研发共享平台、浑南大半导体技术创新公共研发平台和于洪特种机床研发服务平台的建成使用,对我市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研发和检测将实现全覆盖服务。

(三)维护市场公平秩序,不断优化提升我市营商环境

一是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为培育更加公平有效、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2020年,我市制定出台了《沈阳市优化营商环境举措85条》,继续开展“万人进万企活动”。我局围绕帮企业纾困上,开展了“企业管家”活动,实现为企业全时服务保障、解决问题。市营商局着眼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制定了《沈阳市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方案》,在政策兑现、百姓办事难、工资拖欠、生产要素保障、企业用工难、融资难等方面,开展了深入治理整治,提升了企业、群众办事满意率。二是解决要素保障问题。我们始终坚持重点协调水务、电力、燃气蒸汽、通信、供暖、交通等部门解决好企业生产要素保障问题,针对重点企业或中小民营企业集中的区域,帮助企业解决“原料供应难”、“物流运输难”、“通勤难”、“就医难”等困难问题,保障企业有序生产。今年,我们组织沈阳供电公司和各区、县(市),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宣传月活动。协调沈阳供电公司对全市18个产业园区用电负荷情况共同开展调查并提出相关意见。对工业企业自维电力线路运行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提出影响企业生产及安全用电问题解决办法。梳理解决农用电与工业电混用问题,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三是搭建“三合一”服务平台。2019年6月,我局与格微公司共同对沈阳市企业服务平台进行多次修改完善,形成网上惠企政策发布、工业专项资金申报和审批、企业与产品展示和工业生产要素服务的全市企业服务平台,目前已上线运行,实现了企业与政府、政策与落实、产品与销售信息上的有机整合、起到了信息共享效果。四是落实社保减免政策。疫情期间,我市迅速落实社保减免政策,制定出台沈阳市《实施细则》,让企业迅速享受到减免资金。预计2-6月份,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减负41.5亿元、失业保险减负1.21亿元、工伤保险减负2.35亿元,3个险种预计可为企业减负保费45.06亿元。目前已为5.1万户企业退费3.2亿元。

(四)多措并举解决企业问题,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

针对各集群内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市各相关单位在帮助企业出政策、解难题、助发展上下功夫。

1、从扶持政策上支持企业发展。我们努力在推动落实国家、省、市支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求实效。一是推动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张雷书记高度重视《指导意见》并做了批示要求,我们在对《指导意见》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市当前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情况和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制定措施的工作思路,形成了报张雷书记的专题报告。二是全力推进《辽宁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3条)的贯彻落实。我们对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3条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3次调度,省23条政策措施均稳步推进,并取得一定成果。三是全力推进《沈阳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34条)和《沈阳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8条)的贯彻落实。针对28条政策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出台了实施细则,建立了政策落实调度机制,截至2019年底,62条政策措施已落实61条,涉及受益企业1万余户,涉及财政补贴资金额合计8亿多元,降低企业成本金额合计24.9亿元,全市民营企业新增减税降费金额93.5亿元,占全市新增减税降费总量的50.9%。

2、在解决企业资金上支持企业成长。面对“融资难”问题,市金融发展局采取多项举措,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一是做对接。年初以来,实施常态化的“一企一策”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我局落实中小企业“水电煤”可延期缴费3个月,且不计入“欠费”统计政策,简化办理程序,已受理、缓缴电费用户1681户,缓缴电量约0.78亿度,缓缴电费约5100万元。市金融局已组织开展4期常态化银企对接,参与银行机构30余家、企业约60余户。二是搭平台。建设“沈阳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沈阳企业征信平台”,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已完成软硬件建设并上线运行。截至目前,平台合作金融机构24家,已上线金融产品50款,平台注册企业数量129家,发布融资需求35项,已累计解决融资金额0.25亿元。三是找基金。支持“应急转贷”基金发展,有效降低企业转贷成本。目前“应急转贷”资金规模7.2亿元,合作银行26家。

3、在精准保障用工上支持企业壮大。针对迅速变化的疫情,解决企业用工问题,市人社局主动做好全市各类企业的“HR”,提供精准到位的服务。成立重点企业用工服务工作专班,设立企业对接、平台对接、政策咨询、综合服务四个工作组,建立专人联系机制,设立企业服务专员,“一对一”服务企业,累计联系企业17678家,为1175家单位开展线上招聘,意向招聘31156人。2月中旬,为生产N95口罩的沈阳盛实医疗、沈阳迈思医疗两家“三必需一重要”企业开展专门招聘活动,两天时间共招聘员工122人,大大缓解企业用工问题。抢抓机遇,在允许线下活动的第一时间于3月28日在中国沈阳人才市场举办疫情发生后首场线下招聘会,东软集团等33家知名企业参会,共提供131个岗位,招聘349人,1500余名求职者通过现场面试和线上投递简历参加招聘活动。

四、下步主要工作措施

(一)突出规划提升,引领产业集群科学发展

产业发展离不开规划引领。在制定“十四五”规划中,从我市实际情况出发,重点规划新兴产业,做好专项产业规划,分阶段、分层次打造产业梯度培育体系,制定出台《沈阳市重点制造业产业链建设五年行动方案(2020-2025年)》,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航空、通用石化重矿装备、电力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机器人6大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工作任务,组织实施。

(二)扶持龙头企业,增强对产业集群的牵动力

加快引进和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吸引更多配套企业集聚,加速产业集聚。按照“建链、强连、延链、补链”的思路,瞄准国际国内500强企业、行业内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制定详细产业链拓展实施计划,靶向对接、定向扶持,通过抓沈鼓、东药、宝马、东软、新松等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三)强化招商引资,提升产业集群的丰厚度

围绕沈阳市的主导产业,瞄准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军企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涉及“新基建”重大项目招引作为推进产业链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项目招引方式,想方设法引进独角兽、隐形冠军及瞪羚企业,通过整车、整机、终端类龙头企业招商、园区建设主体招商、产业投资基金招商等市场化手段招引重大项目。突出产业链招商,加大上下游配套企业招商力度,提升配套和成套水平。

(四)提升服务水平,做优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

抓住疫情冲击后的危机处理机会,进一步优化提升我市营商环境,优化审批服务,实行“绿色通道”,持续开展“企业管家”活动,为企业解难纾困。围绕重点产业集群,落实政策措施,加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建设,配置政策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促进产业链要素开放合作、协同发展。建立企业大数据采集机制和共享平台,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支撑。

(五)加快园区建设,不断提升协作配套能力。围绕中德产业园、机器人未来城、国家级航高基地、省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等重点产业专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园区产业承载、金融支持和创新服务等能力,积极推进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链集聚、集约发展;紧盯粤港澳、沪苏浙、京津冀等区域产业转移动向,探索以“飞地经济”合作模式在沈合作共建产业园区。

(六)提高创新能力,对“断链”环节进行“补链”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进一步提高重点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鼓励我市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购国外先进企业获得技术。对重点产业和行业进行产业链体检,梳理出关系到国计民生、国防安全、应急产业的短板技术和装备,加快实现电子制造装备、智能检测系统、燃气轮机热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补齐应急产业短板,增强应急服务能力,加大对医疗健康产业政策扶持力度,解决全市医疗健康产业规模偏小、区域内产业链条不完善等问题,发展一批关键零部件、大部件配套企业,加快建链、延链、补链和强链,激活全市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关年,我们将一如既往,按照既定目标,继续推动我市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力争在您建议的合理产业布局、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招商方式、做大做强核心企业、加强园区协作配套,打造良好的项目发展环境等方面做好我市产业集聚发展工作,为沈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帮助和支持。谢谢!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0年5月6日

(联系人:刘松雨   联系电话:22849317)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