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莹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扶持制造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收到建议后,我局会同市科技局、市人社局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调研,对所提建议积极汲取的同时,认真开展了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数字化转型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数字沈阳规划和振兴新突破工作部署,紧抓数字变革时代机遇,全面实施“数字沈阳、智造强市”专项行动,全面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普及行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常态化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强化数字创新平台建设,打造特色管理培训,加强数字化人才培训,研究制定沈阳市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实施方案,支持产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组织企业参加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赴外埠先进企业开展对标学习,推广试点示范行业,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转型示范行动,推进数字化应用场景项目库建设,大力培育国家、省级试点示范项目,推动制造业全流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以“数字蝶变”促进沈阳工业转型升级和振兴发展实现新突破。
二、对代表所提意见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科技部门建立相关平台和政策”建议的答复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区两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2023年沈阳市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全面做好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今年3月,组建沈阳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市区两级工作专班。
二是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力度。近年来,我市持续出台政策支持产业数字化发展,《沈阳市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沈阳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沈阳市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实施细则(2021-2023年)》等。2023年制定实施《沈阳市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试行)》,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制定《沈阳市支持产业数字化试点示范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鼓励企业获评“灯塔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等;制定《国家数字领航和全球“灯塔工厂”培育行动计划(2024-2025年)》,梯度培育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重点支持打造一批领航企业、灯塔工厂、智能工厂。
三是常态化开展两化融合评估。我市110家企业获批2023年度辽宁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0%、68.2%。组织企业数字化评估诊断,2023年两化融合评估企业达到465家,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估企业达252家。
2.强化数字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为强化数字创新平台建设,辽宁省制定出台《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和《辽宁省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我们制定出台《沈阳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和《沈阳市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二是布局产业创新平台。在工业软件、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沈阳浑南科技城、沈阳智能制造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聚焦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鼓励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发挥平台优势,加强共性技术平台、产业集群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专业化孵化器建设。
三是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基础设施、科研条件建设,推动辽宁材料实验室成为国家材料实验室基地。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和创建,推动东软、新松、燃机等龙头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3.打造特色管理培训
一是根据企业实际开展精品培训。在“普惠制”培训基础上,探索举办专业化、精准化、特色化、小型化的精品培训班。培训向全市关注的重点领域和装备制造业倾斜,细分产业领域、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开展分县区、分行业、分领域,专项化、定制化、系列化、精准化等特色培训。
二是把握时代脉搏打造“精益+”培训课程体系。精心策划培训内容,完善培训课程设置,遴选优秀师资,使课程贴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需求,注重操作性、实战性和互动性,逐步向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工厂、智能升级、绿色制造等企业管理创新咨询的新领域聚焦。
三是聚焦重点群体实施精准培训。升级《沈阳市政府补贴性培训职业(工种)目录》,增加政府补贴培训项目,其中数字类新增5个,数字类直接相关的工种有11个,提高政府补贴标准,由“政策配菜”向“群众点菜”转变,鼓励培训机构针对重点就业群体开展政府补贴性就业技能培训。
4.试点示范行业推广
为全面做好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我市高度重视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行动,支持企业由数字化场景项目培育,向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力争数字化试点示范方向发展,培育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争取获评一批数字化试点示范,引领全市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是建设动态智能升级项目培育库。组织开展2023年度智能升级项目征集工作,建立全市智能升级项目培育库,定期调度项目进展情况,推进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库内已推动建设157个智能升级项目。
二是推进数字化应用场景项目库建设。持续组织我市工业企业通过“辽宁省工业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线上征集应用场景项目,建立全市数字化应用场景项目库,推进应用场景项目建设。2023年库内已重点推进沈阳新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艺路线柔性配置等应用场景项目104个。
三是大力培育国家、省级试点示范项目。2023年,我市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入选“数字领航”企业示范,我市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获批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沈阳金杯李尔汽车座椅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12个场景获批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沈阳沈飞线束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获评省级数字化车间,沈阳新飞宇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获评省级智能工厂。截至目前,共获得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64项,累计推进建设智能工厂45个,数字化车间73个。
(二)关于“开展制造企业数字化建设及应用的交流、学习培训”建议的答复
一是研究制定沈阳市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实施方案。为加快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根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实施办法》(人社厅发〔2021〕71号)和《辽宁省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实施方案》(辽人社发〔2023〕36号)等文件,我们研究制定沈阳市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实施方案。面向我市行政区域内在岗或拟从事数字经济领域工作的各类从业人员,以及普通高校全日制毕业学年学生,均可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坚持规范化培训、标准化评价、多元化培养,实行统一规范的专业技术等级培训,统一标准的专业技术等级评价和多元化、现代化方式培养培训,在职称评审、人才项目申报、各级各类技术技能竞赛等方面予以支持。到2030年,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化管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集成电路等数字技术领域,每年培养培训600人左右,不断壮大数字技术工程师队伍。
二是产业人才支持。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编制年度《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按目录引进的人才,分3年给予总计3-30万元奖励。突出政策直达,新增对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或重点企业,给予自主奖励名额。实施产业人才支撑工程,培养集聚支撑智造强市建设的产业人才,打造优秀工程师队伍。每年支持一批在企业精于实操,能够解决复杂问题、优化生产工艺和技术流程,能够引领产业变革的优秀工程师,择优给予30万元奖励。
三是高技能人才支持。加快培育吸引产业紧缺技能人才,新增每年评选10名左右在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兴沈大工匠”,给予10万元奖励。对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双元制”校企合作项目,按培养技能人才规模等指标,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对年度内为企业输送50人以上毕业生的职业院校,按最高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奖励。
四是赴外埠先进企业开展对标学习。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2023年3月29日—3月31日,由我局组织我市工业企业,赴江苏省江阴的新制造促进中心、江苏双良集团有限公司、博路威机械、江苏智建美住等先进企业观摩学习。共有23户企业的25位企业高管参加了此次活动。企业对标先进、反思差距,深受震撼。
五是组织企业参加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根据市委组织部人才办要求,市工信局组织装备、汽车、航空、轻工、新一代信息技术五条产业链的头部企业参加人才交流活动。4月28日,组织31户企业参加“沈阳市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会”,我市禾丰牧业接受媒体采访。10月12日,组织近30户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于举办的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我市飞研航空企业接受媒体采访,实现人才与企业的深度交流,为招商引资打下良好基础。
感谢您对我市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 4月17日
(联系人:谢英慧 联系电话:82702578)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