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倡导数字化科学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智能制造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收到建议后,我局会同市科技局、市人社局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调研,对所提建议积极汲取的同时,认真开展了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智能制造工作开展情况
为加快促进我市智能制造发展,全面推动数字产业集聚,推进产业数字转型,我们制定印发《沈阳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沈阳市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实施细则(2021-2023年)》等政策文件,大力推进智能升级示范项目建设,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能力,积极推动工业企业上云用云,组织开展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试点,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工业物联网平台。同时,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落实“兴沈英才计划”,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开展“校企双制”协同育才,成功举办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工业互联网+精益生产”专业赛和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组织企业参观学习和经验分享交流,为数字化人才提供分享与交流的平台,加快推进我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全力打造“数字沈阳、智造强市”。
二、对委员所提意见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推动数字化理念,加快企业深耕数字化技术落实”建议的答复
1.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能力。按照“企业出榜、任务定榜、揭榜挂帅”的组织方式,滚动支持实施了147个“揭榜挂帅”项目,集中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创新成果。沈阳IC装备产业突破了真空获得与应用技术、晶体生长关键技术等“卡脖子”问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攻克了用于细胞操作的微米级精度机械臂、温湿光风气高度集成的环境控制等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随“问天实验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特变电工公司自主研制世界上单级容量最大的串级工频试验1800千伏变压器;沈飞民机大部件转包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端轴承已经具备进口替代能力。驻沈高校院所累计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99项,其中5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大力推进智能升级示范项目建设。建立市区联动工作机制,分类别、分行业、分地区多维度开展项目征集,构建我市智能升级示范项目动态培育库。2022年度库内推进智能升级项目达到104个。截至目前,项目库内滚动推动智能升级项目累计近500个。2022年拨付资金7775万元支持16个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行业示范项目。截至目前,遴选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行业示范项目数量累计达到48个,拨付补助支持资金累计2.26亿元。2022年推荐近140余个项目申报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新型信息消费、智能制造标准应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场景,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各类试点示范及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政策的多个方向,沈鼓集团、沈阳新松项目获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沈阳共兴达科技等项目获评国家新型信息消费示范。目前,正在组织开展2023年度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项目和市智能升级项目征集工作。
3.积极推动工业企业上云用云。2018年,出台了《沈阳市引导企业上云实施方案》(沈政办发〔2018〕124号),安排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上云,单个企业最高补助限额达200万元。企业上云用云成效明显,近5年全市累计备案上云企业708户,政府补贴资金达到4.5亿元,每年带动全市1000余户工业企业上云。通过政策支持上云,企业在提质、降本、增效方面成效明显,工业企业平均降低运行成本20%左右、生产效率提高15%以上,企业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进一步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
4.组织开展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试点。按照国家工信部、省工信厅《关于推荐企业参加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辽工信明电〔2021〕244号)要求,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试点工作,推荐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参加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试点。组织试点企业进行数据分类分级,制定核心数据和重要数据目录清单,我市共有6家企业向省工信厅上报了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备案表。组织试点企业制定数据安全防护方案,开展数据安全自评估工作,我市共有9家试点企业在工业数据安全评估管理工作平台上报自评估报告。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开展工业领域数据安全风险自查工作,我市共有5家企业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自查整改,建立风险台帐。
5.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制定印发《沈阳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沈科创委发﹝2022﹞3号)。沈阳人工智能产业现已形成以浑南高新区为核心,以和平、大东区为“两翼”,皇姑、铁西、沈河、沈北新区等多区联动 的“一核两翼多片”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格局。2022年8月计算中心竣工投入运营,并成功接入全国算力网络节点。依托计算中心,建设144了沈阳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具备“算力服务、技术创新、产业带动、人才和生态汇聚”四大功能,服务壮大辽沈人工智能产 业发展集聚,创造巨大经济价值,助力沈阳建成东北“数字第一城”。沈阳市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壮大,相关科技型企业数量达到671家,2021年实现产值 662.46 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核心产值 218.03 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44.4亿元。2022 年预计实现产值740亿元,同比增长11.7%。
6.大力发展数字孪生。一是沈阳创新设计研究院为机械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的数字化车模型处理及应用项目搭建数字化车软件平台、三维孪生平台等;为天津林德英利汽车部件产线数字化工程平台项目、基于汽车部件产线车间建立虚拟现实和数字孪生交互设计,不断优化生产运维成本、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二是沈阳中科数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针对航空航天等制造领域数字化车间建设需求,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车间泛在感知平台、数字孪生系统平台等,形成可复用可推广的平台和解决方案,逐步形成数字化车间模块化产品,实现可复制与可推广的业务模式,向国企和民企辐射和推广,扩大业务规模。
7.大力发展工业物联网平台。辽宁达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辽宁省电力物联网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是基于电力物联网技术的输变配电装备健康管理与智能预警平台,实现无人值守、远程遥测、故障告警、智能维护等功能,建成线上保障、线下服务调度的一站式智能预警监测系统。沈阳安新自动化控制有限公司的“安新云控”工业物联网平台,融合自有专利技术,建设集成传感器、工业大数据采集、分析和物联系统等智能决策平台,为我省石化行业、装备行业、冶金行业、电子行业等提供物联网平台技术服务。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面向智能化医学影像设备研制与远程运维服务的工业物联网平台,实现设备整机/零部件故障早期预警、快速判断故障原因、线上与线下维修相结合、预测性维护、全球的备品备件和服务的智能化管理,有效延伸企业价值链条,提升服务水平。沈阳风驰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基于线性传感自组网的轨道交通“区间”防灾检测平台,是基于物联网与传感技术,搭建能够监测铁路区间线路水淹、沙埋、边坡滑坡、落石等导致的侵线事件融合传感技术的防灾检测实验平台。还有沈阳中科奥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面向智慧油田的工业物联网系统应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七研究所的低功耗广域物联网(LPWAN)通信基带芯片等,融合了物联网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
(二)关于“加快企业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为人才交流构建平台”建议的答复
1.加强培养数字化人才。一是我市相继出台了“人才新政24条”和“补充9条”以及配套细则,形成了“24+9+N”的人才政策体系。2022年,我市在“人才新政3.0政策”基础上起草形成了“兴沈英才计划”,具体实施“六大人才工程”。二是加强数字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建设,开展我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评审工作,择优给予扶助资金,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数字方面技能人才培养。三是开展“校企双制”协同育才。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在辽沈工业集团、三一重工等大中型企业推行以“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企校合作、工学交替方式,全市已组织培训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6000余人;鼓励企业开展“双元制”校企合作项目,启动订单班模式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企、毕业即就业”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通数字类技能人才的供需瓶颈,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夯实人才基础。
2.为数字化人才提供分享与交流的平台。一是连续两年在我市举办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工业互联网+精益生产”专业赛,充分展示我市精益生产和管理等优秀解决方案和应用成果,开阔了企业管理人员的思路和眼界,提高了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认识,为培养企业数字化人才提供分享与交流的平台。我市重点企业纷纷上榜,华晨宝马公司、沈阳富创精密设备股份公司分获一等奖,展现了我市近年来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开展精益管理咨询取得的成绩。二是连续四年在我市成功举办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开展智能伙伴对话、中德中韩中日工业互联网高端论坛、全省数字化转型对接会、“工业互联网+”等几十余场专题会议以及两万平米工业互联网创新展等活动,营造数字转型良好氛围,为培养企业数字化人才提供分享与交流的平台。三是组织企业参观学习和经验分享交流。组织我市25家工业企业赴江阴开展先进管理经验观摩学习活动,参观学习江阴新制造促进中心等标杆企业,分享我市开展精益管理工作经验,开拓我市工业企业精益管理视野;市领导带队组织企业到武汉合肥两地对武汉国家数字化设计及制造中心等5户重点企业实地调研,并与武汉合肥两地市政府领导和部门座谈交流,充分学习借鉴武汉合肥两市推进工业发展先进经验,促进沈阳机器人头部企业与中部城市机器人产业交流合作,为培养企业数字化人才提供分享与交流的平台。
感谢您对我市智能制造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 4月 11日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