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首页 优化营商环境 信用建设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栏目列表
市人大代表建议
市人大代表建议
市人大第十七届一次会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议》(第0443号)的答复
信息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时间:2022-04-28

李彦玲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收到您的建议后,我局会同市财政局、市人社局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调研,对您所提建议积极汲取的同时,认真开展了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为推动我市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我市智能制造现状,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高企业智能化升级意识,提升智能制造创新效能,完善政策发展环境,加快人才引进和培育,加快推进我市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一、对代表所提意见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提升企业智能化升级意识”建议的答复。一是培育我市智能升级示范标杆项目。印发《沈阳市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沈阳市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实施细则(2021年-2023年)》,着力完善顶层设计。2019年多维度开展项目征集,构建我市智能升级示范项目动态培育库,截至2021年底,库内储备项目突破110个,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积极落实《沈阳市智能升级示范项目政策及管理实施细则》,优选示范标杆,2021年择优评选三一重装“灯塔工厂”等16个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示范项目,拨付资金7814.4万元支持了2020年度的17个示范项目,优中选优推荐19个数字化改造项目获得省级专项资金8200万元,15个市级示范经验成功纳入全省典型案例集,着力突出示范引领。

二是培育具有引领作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渗透,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取得阶段性成果。沈阳机床自主研发的iSESOL云平台和i5OS工业操作系统平台已在全国签约建设19个5D智造谷,iSesol云平台接入i5智能机床1.3万台;沈鼓云智慧服务平台已接入接入大型机组2000台、机泵4000台,可为用户降低运维成本30%,提升运维效率45%。北方重工集团开发云智能服务专家管理系统平台,实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的远程运维,通过设备的数据采集、故障诊断及大数据分析达到设备的家庭医生式的管理。

三是充分发挥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企业智能化升级意识。沈阳金杯延锋汽车内饰系统有限公司建设的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在企业资源计划、仓储物料管理、生产运营管理、产品制造监控和防错、采购管理、财务管理等多个内容上,实现更广范围的应用及智能制造的提升。我市搭建的石化供应链云商务平台,利用平台优势整合石化生产企业、贸易商、零售商、仓储、物流、金融机构,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打造石化产品互联网线上交易、结算、交收、仓储、物流、融资等全产业链服务模式。东北制药集团的“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的应用平台,实现对生产现场的实时数据采集、AR辅助装配和巡检等功能。

(二)关于“提升智能制造创新效能”建议的答复。一是实施两化融合、数字化水平双评估。为加强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根据所属行业、企业规模和个性化需求的不同,常态化推进全市两化融合评估贯标,同时以规上企业较多的铁西、浑南为工作重点,探索实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水平评估,摸清发展现状,挖掘痛点、堵点。2021年500余户规上企业提供数字化水平评估,带动191家实施两化融合水平自评估,2家企业获评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全市累计获评国家、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数量突破45户。

二是推动建立产业智能制造需求平台,解决企业“掐脖子”技术问题。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加强建设专业平台提供技术支撑,促进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环节的突破。依托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建立的沈阳市铸锻金属及造型材料研发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在铸件、金属材料及铸造材料领域,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材料分析、成果推广和培训等专业化技术服务,近3年来累计服务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尤其是帮助沈阳东方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格瑞德泵业有限公司和睿能太宇(沈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创新产品进行综合失效分析,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解决了企业急需的“掐脖子”技术问题,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百万元,创造间接经济效益8000万元以上。依托北重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断面掘进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依托中车沈车公司辽宁省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装备专业技术创新中心,促进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及应用。依托特变沈变公司特高压套管试验和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为特高压交直流套管研发、生产、试验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解决我国特高压工程建设中的套管“卡脖子”难题。

三是结合我市特点,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对标北上广深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模式,结合沈阳市目前现状及特点,我市积极推进“建平台”与“用平台”双轮驱动,做好平台供需双方有效对接,推广并提升平台运营能力。目前拥有4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7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涵盖企业级、专业级、行业级以及跨行业跨领域四个平台方向,数量居全省第一。

(三)关于“完善政策发展环境”建议的答复。一是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出台数字经济专项资金政策。2021年我市设立沈阳市数字经济专项资金,印发《沈阳市数字经济专项资金管理细则》,专项用于扶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支持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项目建设经费1.2亿元,智能升级示范补贴0.78亿元,企业上云补贴0.26亿元,工业互联网大会0.1亿元,星火链网补贴资金0.3亿元。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扶持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调节作用,优先支持智能制造及应用。

二是完善税收优惠制度,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制度,对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依法及时核准其延期缴纳税款申请,积极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对月销售额15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在规定的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制造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 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 在税前摊销。先进制造业纳税人,可以自2021年5月及以后纳税申报期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

三是完善顶层设计,制定政策文件,加强金融配套支撑。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重点龙头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推动企业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以及完成上市再融资。出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奖励政策实施细则》,设立奖励资金500万元,鼓励银行开展小微企业普惠型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业务。5家银行共获得奖励资金181万元。出台《沈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贴息政策实施细则》,为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减免租金政策,补助资金131.45万元。出台《沈阳市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费资金管理细则》为8家担保机构安排小微企业担保业务降费奖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81万元,市级担保费补助资金771万元,共计952万元。落实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贷款贴息政策,为496户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安排2021年度贷款贴息资金2626.18万元。2021年,我市11个平台被评为省工业互联网平台,荣获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专项资金6630万元,有力推动了我市工业软件及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四是充分利用多种投资模式,支持智能制造发展。通过无抵押担保和减免担保费的方式,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扎实开展银企对接助企融资,与驻沈12家银行、8家担保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关系,与盛京银行等4家银行签订《深化政银合作助力小微企业融资业务合作协议》,与邮储银行、农商银行、中小保、科技担保4家金融机构签订“稳企贷”合作协议,推送融资需求信息420条,组织对接会11场,服务企业660户,帮助企业融资5.55亿元。落实《沈阳市引导企业上云实施方案》,2018-2021年全市累计政策支持上云企业631户,市区两级共拨付上云补贴资金3亿元,每年带动全市1000余户企业上云,上云企业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有力推动了企业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四)关于“加快人才引进和培育”建议的答复。不断完善我市人才政策培养和引进体系,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精准有效的实施人才新政,促进人才政策落实落地。一是针对高层次人才。结合国家“千百万人工程”,实施海内外高精尖优才集聚工程,对新引进培养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择优选拔,给予A类:最高500万元奖励、“一人一议”解决首套购房问题;B类:最高250万元奖励、15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C类:最高50万元奖励、10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发放“盛京人才卡”。提供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娱乐消费等便利服务。同时,提供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就医诊疗等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二是针对产业人才。实施产业人才支撑工程。编制《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5+3+5+7”产业链重点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综合编制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企业按照目录引进的人才,给予6-30万元奖励。

三是针对技能人才。实施“盛京工匠”培养工程。有针对性的发放生活补贴、购房补贴、“技能大师”带徒补贴、技能人才培训补贴;对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双元制”校企合作予以资助;对符合条件的院校发放专业建设补贴、输送毕业生奖励。

四是针对人才认定。试点授权包含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和上汽通用(沈阳)北盛汽车有限公司在内的我市产业链“链主”单位自主认定符合产业需要的人才,享受相应人才政策;对经其他省会以上城市认定的人才可直接认定为我市相应层次人才。

五是积极推行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截至目前,中职学校已开设企业订单班101个,涉及学生9363人,三年累计为宝马公司培养一线工人约1500名。近几年,80%在校生就读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专业。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每年招生人数在3.3万人左右,外地生源接近60%,中职始终保持100%的推荐就业率,实际就业率在96%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工作主要是继续开展两化融合、数字化水平双评估,推进智能升级项目建设,突出示范引领,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上云用云,完善政策发展环境,加快引才育才用才,聚焦企业需求,多形式举办供需交流活动,深入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实地开展专家义诊,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

感谢您对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 4月 21日   

(联系人:李志国   联系电话:81535356)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