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学科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沈阳装备制造业工作的关注、支持并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收到您的建议后,我局进行了认真研究,在对您所提建议充分肯定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沈阳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是我市的立市之本、发展之基,主要包括汽车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航空产业、机器人产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近年来,积极抢抓中央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重大战略机遇,扎实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机器人、民用航空、电子信息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2018年,全市拥有装备制造业624户,完成产值3620.5亿元,同比增长6.5%,占全市工业比重68.2%;完成增加值924.6亿元,同比增长6.3%,占全市工业比重68.6%。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一)发展现状
1.装备制造业根基深厚
沈阳装备制造业中机械装备、汽车、电子信息、航空等多个重要行业和领域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一定影响力。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主导产业成为沈阳制造业靓丽新名片,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建设世界级智能制造基础装备产业集群的雄厚基础。尤其机床和机器人两个优势产业地位明显,技术先进、聚集度高,龙头企业均具有国际竞争力。
2.装备制造业创新体系完整
沈阳拥有众多装备制造业创新资源,形成较为完善的重大装备研发设计与制造体系。沈阳机床集团、新松公司等一大批企业技术力量雄厚,是产业技术创新的领军者和先行者;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沈阳金属所等为代表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和以东北大学等为代表的重点高校,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力量;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等是创新的高端平台。自由度核岛检修检测机器人、深海科考型遥控潜水器等一大批智能化高端装备填补国内空白。
3.装备制造业产业人才资源丰富
拥有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47所,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等独立研发机构107个。拥有各类职业学校126所,拥有国家规定中职学校17个专业大类,开设共计111个专业,在校生总数近10万人,每年输出技能型人才约2万人,就业率达到96%。全市拥有各类技能人才约66.5万人,其中高级工以上占27%,形成多层次人才梯队结构,具备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的雄厚基础。沈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基地等高端人才基地,集聚了两院院士25名,长江学者46名,国家高层次人才53名,院士工作站91个。拥有一批像刘积仁、曲道奎等优秀企业家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二)产业发展问题及瓶颈
当前,沈阳工业经济仍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攻坚期和关键期,在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关键核心功能部件及零配件技术不强、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深、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率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不灵活等突出问题。
1.深层次难点问题有待破解,急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近年来,沈阳积极打造营商环境,“放管服”取得良好成效,但还存在“放”的不够、“管”的不好、“服”不到位问题,制造业发展环境还需优化,特别是在提高政府服务、优化要素配置、构建亲商护商营商环境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在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上成效不够明显,重点领域改革进展较慢,科技创新活力不强,体制机制性障碍亟待破除。
2.产业链相对封闭,急需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环境
沈阳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主导产业多数是“一企独大”,企业形态大多“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形成开放性、竞争性的配套体系,企业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产业链薄弱环节亟待补充完善。高端数控系统、高速大功率电主轴等核心功能部件,高精度轴承、导轨等关键零部件不掌握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仍然较高。机器人在高精减速机等领域还处于空白,在颠覆性、前沿性技术以及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储备还不足。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智能制造基础装备对汽车发动机及军工企业的成组成线供给能力还明显不足,“雁阵”体系、协同机制、聚集效应仍需进一步构建和完善。
3.创新资源利用率不高,急需形成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
沈阳科技资源和产业的结合不够紧密,创新链和产业链、服务链相互脱节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创新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技术研发与本地市场需求匹配度尚待提高,本地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尚待加强。创新投入仍较不足,集聚性仍不强,还没有形成围绕“高精尖”领域的创新集聚效应。围绕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主导产业发展,创新机制还不够活,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资源尚未形成闭环循环和政策洼地。
二、所提建议答复情况
1.帮助本地企业与进入沈阳投资的国企、央企、上市公司等巨无霸企业进行业务对接。一是每年举办两次装备制造业企业产品配套对接会,为沈阳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本地配套提供服务,同时加大扶持本地企业对大型企业做好配套产品的力度;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出台《沈阳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再次出台了《中共沈阳市委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沈阳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及核心竞争力,为大企业本地采购奠定基础。
2.推动主导产业配套能力提升。我市于2017年出台12个千亿产业链工作计划,如机器人产业出台了《沈阳市打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千亿产业链工作计划》,搭建智造平台、创新平台、人才平台、示范与验证平台、金融平台,力争2025年,机器人产业集聚10亿元以上规模的龙头企业或上市公司10家以上,中小创企业100家以上,形成完备的产业生态体系。汽车产业,我市共有整车生产企业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264家。已经形成了以汽车发动机、车桥、座椅、变速器、内外饰件、冲压件等一级配套产品为主体,以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制动材料、座椅材料等二、三级配套产品为补充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在传统汽车零部件领域,以为本地整车企业配套为核心,兼顾周边城市需求,继续做大做强我市的优势零部件产品,如动力总成及零部件、车身零部件、汽车底盘零部件、汽车内外饰等的基础上,积极对接引进德国宝适、默勒科技、蒂森克虏伯,日本爱德克斯,韩国德洋等知名零部件企业。
3.大力开展产业链条招商活动。2018年全市共联系重点产业配套企业近300余家,已派出150余人次分别到国内外120余家重点产业配套企业进行了实地走访,共签约项目33个,项目投资总额151.53亿元,涵盖了汽车、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之外,还有41个企业(项目)在重点洽谈推进中,这些企业明确表示了到沈阳投资建厂的意向。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1.加强统筹布局与政策引导。沈阳拥有多重政策叠加优势。“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贸区等形成政策红利。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依托经贸合作,实现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制定并落实积极利用引资政策措施,从加大项目落户支持力度、降低投资运营成本、鼓励总部经济发展、支持研发创新、加强用地保障、支持吸引和留住人才等多方面提升我市重点产业链的质量水平。
2.大力推进境外招商和国际合作工作,做大做强我市重点产业及相关配套升级。2019年,围绕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市工信局针对重点产业,计划由局领导带队,组织9个团组赴境内外开展招商引资和交流合作活动,其中赴国外7个团组、台湾2个团组,计划推进项目70余个。主要突出汽车、航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及配套的招商工作,补齐产业链短板。
3.培育发展千亿级新兴支柱产业。利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地方财政资金支持,重点支持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千亿级新兴支柱产业培育发展。对相关产业的标志性重大项目落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兼并重组、颠覆性创新成果转化等按照“一项目一议”方式给予支持,对重点企业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扩产增效、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等给予补助。
感谢您对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19年4月10日
(联系人:杨朔 联系电话:86589527)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