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第十六届三次会议第575号提案的答复
孙兴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沈阳市新能源汽车行业加快发展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沈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收到您的提案后,我局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您所提建议充分汲取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第一部分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开展情况
沈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自2016年以来快速发展,产量连续7年实现快速增长。2023年全市共生产新能源汽车12.99万辆,完成产值38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4%和25%,占整车产量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3.4%增至16.1%,新能源转型成效明显。其中华晨宝马的主力纯电动车型BMWiX3增长稳定,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出口海外市场,全新纯电动车BMW i3增长强劲,创新纯电动iX1已于2023年9月下线,i5纯电动汽车已于2024年年初上市,新世代车型将于2026年下线,新能源车型品类不断丰富。
随着新能源电池低温性能逐渐改善,北方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崛起,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东北地区市场潜力巨大。截至2023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近10.8万辆,其中2023年净增量超过6.3万辆。
第二部分 对委员所提意见建议的答复
1.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沈阳市以华晨宝马为链主抓龙头、抓核心、抓链条,孵化和引入了采埃孚电驱动、德科斯米尔、凌云瓦达沙夫、敏能等有代表性的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已初步构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投资超百亿的华晨宝马全新动力电池、亿纬锂能储能与动力电池项目开工建设,采埃孚电驱动项目一期建成投产,采埃孚二期项目正在进行室内办公区域和外部装修。延伸动力电池配套链,以亿纬锂能项目为牵引,规划5平方公里新能源产业园为动力电池上下游配套项目集聚提供载体,与亿纬锂能配套企业逐一洽谈。
2.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一是推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市科技局积极组织我市汽车企业申报沈阳市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专项,2020年,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提报的“2.0TGDI系列发动机技术攻关项目”、上海汽车地毯总厂(沈阳)科技有限公司提报的“宝马X5行李箱内饰直接挤出模压新技术攻关项目”和沈阳谦川科技有限公司提报的“面向汽车及物联网方向的安全微内核操作系统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分别获得100万元的立项支持。沈阳航天誉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提报“汽车增程器连杆线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和沈阳新橡树磁性材料有限公司提报“面向汽车行业耐温热压钕铁硼永磁体制备技术的研发项目”等13项科技攻关需求被推荐到省科技厅,作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沈阳市沈大网联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申报的“基于量子区块链车联网的数据安全共享、集成和态势感知系统研发”省级“揭榜挂帅”项目获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100万元支持。
二是搭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平台。2023年,市科技局会同大东区政府和东软集团,起草形成了《沈阳市智能网联创新平台建设方案》,《方案》明确了在我市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区,以智能网联中试平台和高级别自动驾驶测试平台为载体,加速企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组建沈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指导东软集团联合东大、辽大、中兴、浪潮、中国移动等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15家单位共同组建联盟。2023年,向省科技厅推荐13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申报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6家获批。推荐11家中试基地申报32个省级中试项目,推荐7家中试基地申报18个省级熟化验证项目。目前,我市获批省级典型示范中试基地1家、省级中试基地12家。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市连续出台《沈阳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实施方案》(沈政办发〔2021〕12号)、《沈阳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等相关政策,有效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健康发展。截至2023年末,全市累计建成充电终端3.6万个,比2022年末新增1.84万个,增长104.5%,其中公共充电终端约5000个,私人充电终端约3.1万个。车桩比达2.44:1,与全国平均水平(2.4:1)基本一致,呈车桩同增的态势。市内中心城区在2公里的半径范围内充电桩数量充足,用户基本可以做到随到随充,全市公共充电桩已经能够较好满足新能源汽车用户充电需求。预计到2025年充电终端数量将达到12.5万个,车桩比达到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沈投资建设及运营充电桩的企业覆盖了专业充电桩运营企业、电网企业、新能源汽车生产及销售企业、公交企业及中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等各类主体,服务对象包括公交车、巡游出租车、网约车、通勤车、物流车、私家车等,基本实现了公用和专用领域新能源汽车全覆盖,全市范围内现已形成头部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及个人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
4.加强校企产教融合。一是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技工教育专业建设水平。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以政府主导,企业、院校、行业组织、共享用工平台、舒心就业平台为主体,形成多元化、紧密型校企合作,形成“人才共有、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制度。多所技工院校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提交急需紧缺性专业新增需求。另外,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始终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按照“放管服”要求,充分体现用人自主权,在征集岗位计划需求时,用人单位在公开招聘岗位条件设置中,可根据工作需要对所需岗位规范设置学历、学位、所学专业、工作经历和相关资格证书等要求。
二是实施“校企双制”协同成长行动。组建“政企校”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合力推进技能人才培养,通过大国工匠进校园、“大师带徒”等系列活动,传承工匠精神,转变就业理念,加强新能源汽车行业校企合作。对接收“订单班”毕业生的企业按照接收人数给予奖励,“双元制”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一次性50万—100万元补贴。
感谢您对我市新能源汽车行业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5月21日
(联系人:赵淑君 联系电话:22723974)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