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第十六届三次会议第643号提案的答复
井立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新能源车企建立电池回收渠道的提案收悉,您分别从做好建立完善的电池回收体系、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政策支持和推广宣传教育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我们对您所提建议充分吸取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国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退役动力电池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根据共研网发布的《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发展概况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共有15446个,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建立。预计在未来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体系,包括回收服务网点的建设和运营。从区域分布来看,回收服务网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如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同时,一些企业如豪情汽车、上汽大众、一汽丰田等也在积极布局动力电池回收领域。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例如,《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动力电池回收的责任主体、回收流程、监管措施等。此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也提出了加强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要求。根据相关政策法规,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等是动力电池回收的责任主体,这些企业需要承担相应的回收责任,确保废旧动力电池得到规范处理。为了加强动力电池的监管和管理,国家还建立了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制度,要求对动力电池的生产、销售、使用、报废等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管,确保动力电池的流向可追溯。
二、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情况
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自2016年以来快速发展,产量连续7年实现快速增长。2023年全市共生产新能源汽车12.99万辆,完成产值38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4%和25%,占整车产量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3.4%增至16.1%。现拥有华晨宝马等具有新能源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4户,其中华晨宝马的新能源乘用车实现了批量生产,主力纯电动车型BMW iX3增长稳定,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出口海外市场,全新纯电动车BMW i3增长强劲,创新纯电动iX1已于2023年9月下线,i5纯电动汽车已于2024年年初上市,新一代车型将于2026年下线。在产业链方面,以华晨宝马为链主抓龙头、抓核心、抓链条,孵化和引入了采埃孚电驱动、德科斯米尔、凌云新兴、敏能等有代表性的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已初步构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宝马全新动力电池、亿纬锂能储能与动力电池等百亿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近10.8万辆,其中2023年净增量超过6.3万辆,沈阳本地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旺盛,具有辐射东北地区的广阔市场空间。截至目前,沈阳市销售或拟销售新能源汽车的4S店都已具备动力电池回收服务能力,网点基本覆盖全市,目前已有60家销售服务网点在工信部进行了备案登记。
三、下一步我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重点安排
(一)强化组织领导与统筹规划
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号召,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并出台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明确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实施路径。全面审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现状和前景,制定长期与短期的战略规划。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确保回收利用工作的高效推进。
(二)构建完善的回收利用体系
建立覆盖全市的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包括在主要区域设立回收站点,与新能源汽车销售、维修企业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构建多渠道的回收体系。同时,鼓励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建立回收服务网点,确保每一块动力电池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回收。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共同构建区域性的回收利用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三)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加大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重点支持梯次利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通过技术评估和市场调研,确定适合梯次利用的领域和场景,充分发挥动力电池的剩余价值。同时,加强拆解回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拆解回收的效率和环保水平。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提升本地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政策引导与市场监管
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其参与回收利用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违法违规的企业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推动回收利用市场的健康发展。
感谢您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6月28日
(联系人:赵鹏飞 联系电话:23768563)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