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防疫物资保供和工业经济发展工作。入选工信部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市(州),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主要指标运行平稳。规上工业预计完成产值5360亿元,同比增长2.7%。培育“小升规”企业244户。完成制造业投资270.2亿元,增长10.1%。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109个。培育国家、省首台(套)装备保险项目44个、38个,分列全国前列、全省首位,获批资金1.11亿元。实施智能升级项目150个,遴选支持5个智能工厂、12个数字化车间行业示范。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40户,中标工信部节能诊断服务机构7户,中德园成为国家绿色工业园区。获批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21个,居全省第一;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户、示范产品10项。103项新产品实现规模化。实施精益管理咨询项目70个。
企业竞争力及梯度培育明显增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户,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8户,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02户。宏远电磁线获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工业资金使用效能显著提升。拨付支持企业专项资金15.35亿元。其中,争取中央和省财政资金2.92亿元;安排工业专项资金3.2亿元,完成预算额度106.8%,支持项目915个;安排市重大项目专项资金9.23亿元。
重点任务全面完成。较好完成国家、省、市考核任务172项。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无分歧账款全部清零;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1521户,整治率100%;在全省率先完成29户危化企业搬迁改造任务。
重点推进6项工作:
(一)坚持把党建工作摆在首位
以党的建设统领全面工作,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1次,认真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等内容47项,结合中心工作开展讨论,做到学懂弄通做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强化网络和工作舆情处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履行“一岗双责”,整改市委巡察“回头看”及上年度评议考核问题19项。召开党组会议42次,研究重大事项144项,依法民主决策水平显著提升。强化机关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开展“基层党建制度落实年”“组织工作质量提升年”活动。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组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第一种形态”提醒谈话107人次,持之以恒纠“四风”。
(二)统筹推进防疫物资生产和企业复工复产
主动担起防疫物资生产和企业复工复产“牵头人”职责,突破职能组织生产、直插一线帮扶生产,转产了一批高端医疗器械、新增了一批红外测温产品,构建起包括原料生产、设备制造、生产企业、灭菌服务的医用防护物资完整产业链,培育70户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尤其是从无到有建设口罩企业31户、医用防护服企业9户,口罩、医用防护服日产能跃升至1188万片、6万件。7类39种防疫物资支援全市、全国疫情防控,省委、省政府向我市防疫突出贡献企业发来感谢信。成立市工信局应对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指挥部,设立“物资保障、问题协调、政策资金、综合工作”工作组,通过“三级负责、专人进驻”的调度体系和“分管领导+负责处长+驻企联络员”的协调机制,40余名“驻企联络员”深入一线,帮助防疫物资企业解决生产问题253项。组建市区两级“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复工复产协调组。会同商务、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协调组,协调复工复产问题405项,向30多个省市发出协调函件百余封,异地协调22户宝马核心配套商复工复产,推动规上工业企业迅速复产、加速达产,规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增幅自4月起转正,并连续8个月正增长。
(三)工业运行保持平稳
综合运用运行监测调度、稳定制造业投资、提升服务效能等手段,促进工业经济回稳向好。工业增加值、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全市重点经济指标转正形成有力支撑。抓重点保大局,发挥工业监测云平台作用,市区联动定期研判,动态掌握工业运行情况。扩大运行监测范围、提升监测频次,分层次对68户、140户、330户重点企业,按旬、半月、月进行调度,监测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量88%,运行监测和预期管理前瞻性、针对性、时效性明显增强。抓项目稳投资,建立市级部门横向协调、市区工信系统联动的项目推进机制,推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29个,推进工业技改项目214个,组织谋划178个优质储备项目。抓服务解难题。140名“企业管家”精准对接330户重点工业企业,解决问题683项。建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网上申报平台,开展产需对接等活动100余次。组织银企对接和“一对一”融资对接,服务企业近230户,融资总额3.24亿元。为19家担保机构发放风险补助、降费奖补资金2543.34万元。
(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突出“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建设”,确立“政策引导、示范引领、服务支持、以点带面”工作思路,解决制造业数字化程度不高、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发展方式粗放等实际问题。智能升级促转型。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政策引导、建库培育、服务支持,智能升级扩面提效,升级企业运营成本平均下降30.72%、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34.49%。通过对260户企业实施两化融合评估,推动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45户,生产设备数字化率47.4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70.9%、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6.4%。依托政策资金支持首台(套)重大装备市场化应用,带动销售额32亿元。在东北地区首次出台绿色制造项目奖补政策,加大绿色制造示范培育力度。探索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建立“沈阳市工业生产要素服务平台”和“生产要素”微信公众号,汇集工业企业5万户、产品10.2万件、科技服务机构300家。强基建链促转型,梳理形成43户龙头企业、108项核心产品、77个产业链断点弱点“清单”。制定《沈阳市重点装备制造产业链建设行动方案》,建立产业链“链长制”,打造11个特色产业链。支持企业围绕短板弱项开展创新,获批省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197个;中科院金属所轴承应用评价平台项目列入国家强基工程,获批资金1558万元,居全省首位。
(五)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进展
坚持系统思维、项目思维引育壮大新兴产业,构建发展新支撑。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体系逐步建立,华晨宝马新工厂、恒大新能源汽车基地加快建设,华晨宝马iX3纯电车远销4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建设充电终端1633个,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示范区启动建设。机器人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进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机器人未来城项目进展顺利。民用“航空+燃机”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国产燃机产业化基地被纳入首批国家军民融合联合共建项目,AGT-110燃机下线运行,首批获批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能加快释放、产品加速迭代,研究制定医疗装备本地替代、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发展、医疗健康装备产业基地建设“三个方案”,拟定56个生物医药新产品、43个一致性评价产品、40个医疗健康装备新产品、42个重点项目“四个清单”,东药集团维生素C智能化绿色国际工厂建成投产。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沈阳铸造所、中铝沈加联合开发新材料,在嫦娥五号工程成功运用;正威国际稀谷开工建设,中钛装备与国研中心部企联合实验室航空航天钛合金薄壁型材等研制项目取得成功,出台《沈阳首批(次)新材料应用补助专项》并组织实施。
(六)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优化提升
坚持以精准的惠企政策、完善的工作机制、优质的发展环境、有效的育成措施,促进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健全民营经济运行体系,建立民营经济发展情况通报、支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调度制度。落实国家、省、市惠企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共为各类市场主体减免缓缴各类税费195.59亿元。优化发展环境,制定《沈阳市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出台65项具体举措。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支持项目12个,到位资金919.2万元。
二、存在问题
工业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多点支撑格局尚未形成,汽车产业“一业独大”,占全市比重接近一半;机械装备制造业产能持续萎缩,拉动能力减弱。抓工业发展,思想解放不够,与时俱进招法不多,系统思维、开放思维、市场化思维运用不充分,协同资源服务企业能力不足。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建党一百年、“十四五”开局之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强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力做好“老原新”三篇大文章,确保工业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重点抓好7项工作。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开展建党100周年“四史”学习。提升支部建设水平,实施党建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两学一做”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强党建、亮承诺、比服务、优环境”活动,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交流轮岗、教育培训等工作,建设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干部队伍。
(二)着力稳定工业运行
扩展工业监测云平台监测范围,在产值、增速、资产、负债等基础上,增加用电量、应收账款、出口交货值、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指标,提升预警预测预判准确性。与各地区协调联动,加强重点地区、行业、企业监测分析,强化总体态势研判,共同应对风险。持续关注应急物资生产能力,确保随时启动生产。
(三)加强工业项目建设,稳定制造业投资
建设工业项目管理系统,对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分类实施清单管理、动态推进。滚动推进100个重大技改项目。围绕“制造强国”战略10大领域、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建设需求,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优质项目。强化协调服务、兑现政策资金,促进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尽早尽快形成增长点。
(四)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
补短板锻长板,推进产业基础能力提升,构建完善产业链条,实现“老原新”三篇文章破题。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编制促进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行动指南及指导目录,梳理储备、推进实施一批产业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选育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强基工程。完善首批(次)材料、关键核心部件保险和应用奖励政策,推动基础材料、核心部件取得突破。培育国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推进100项重大新产品规模化,鼓励首台套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打造高效完备产业链体系。实施从“产业链图谱-断点弱点清单-分类备份、强链补链”的闭环解决方案。梳理绘制产业链图谱,搭建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分链条制定断点弱点清单。分行业分领域构建产业链备份体系,建设产业链断链断供风险监测与供应链备份对接平台。实施目录指导、揭榜挂帅、急用先行等举措,制定“一链一方案一政策”,明确产业链提升目标、路径方法和支持政策,打造11个重点产业链。
(五)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建立数字化转型诊断对标工作机制,深化两化融合评估诊断,探索不同信息化阶段企业智能发展路径。搭建数字化转型综合服务平台,对接供需两侧,解决智能升级痛点问题。推广数字化场景应用,分阶段、分行业、分类型实施工业控制、智能决策、智能仓储等场景应用开发,推进数字技术在智能制造应用场景的落地。分层有序推进100个智能升级项目,择优支持10至15个智能升级行业示范。
(六)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成长壮大
着力“优环境、解难题、育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支持政策落地落实、取得实效;市场化聚集资源、专业化打造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每季组织座谈会,常态化进区县、商(协)会、园区、中小企业,畅通政企联络,助力企业发展。推广“稳企贷”业务,常态化组织政银企对接,落实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政策,争取国家降费补贴,多渠道解决融资难题。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逐步壮大成长为“单项冠军”企业。
(七)提升服务质效,助力企业发展
发挥“企业管家”作用,实施分类精准服务;拓宽服务范围,跟踪解决防疫物资企业、重点工业企业生产问题。常态化推进基础设施专项整治,建立“线下”精准帮扶、“线上”平台解决双向服务机制。加强供应链服务,推介并倡导优先选购本地产品,增强企业在宏观下行环境下可持续发展能力。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年1月12日
版权所有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地址:沈阳市浑南产业开发区世纪路1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2723471 传真:024—22740873 E-mail:bangongshi-sgxj@shenyang.gov.cn
网站地图 | 许可证号:辽ICP备2022009692号-1 网站标识码:2101000017 公安备案号:21010202000501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